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39个)

安土重迁 [ān tǔ zhòng qiān]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哀声叹气 [āi shēng tàn qì]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并行不悖 [bìng xíng bù bèi]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不经之谈 [bù jīng zhī tán]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知所措 [bù zhī suǒ cuò]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足为训 [bù zú wéi xùn]
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迭床架屋 [dié chuáng jià w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含糊其辞 [hán hú qí cí]
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毫发不爽 [háo fà bù shuǎng]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邑人》:“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毫发不爽。”
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虎视眈眈 [hǔ shì dān dān]
《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计日程功 [jì rì chéng gōng]
梁启超《中国理法学发达史论》:“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过进尺,计日程功。”
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连篇累牍 [lián piān lěi dú]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平起平坐 [píng qǐ píng zuò]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
闪烁其辞 [shǎn shuò qí cí]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深入人心 [shēn rù rén xīn]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肆无忌惮 [sì wú jì dàn]
《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似是而非 [sì shì ér fēi]
《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瘦骨伶仃 [shòu gǔ líng dīng]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
天崩地坼 [tiān bēng dì chè]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相辅相成 [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相形见绌 [xiāng xíng jiàn chù]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一个部曹,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未免相形见绌。”
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严惩不贷 [yán chéng bù dài]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有或违者,必罚不贷。”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一语破的 [yī yǔ pò dì]
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义不容辞 [yì bù róng cí]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忧心忡忡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隐约其辞 [yǐn yuē qí cí]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责无旁贷 [zé wú páng dài]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无旁贷者再无一人。”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别出心裁 [bié chū xīn cái]
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班驳陆离 [bān bó lù lí]
参见“斑驳陆离”。
形容色彩杂沓。
差强人意 [chā qiáng rén yì]
《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出类拔萃 [chū lèi bá cuì]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民生凋敝 [mín shēng diāo bì]
《汉书·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轨不禁。”
社会穷困,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明日黄花 [míng rì huáng hu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弹冠相庆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促,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趁心如意 [chèn xīn rú yì]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
称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满足愿望。趁,通“称”。
党同伐异 [dǎng tóng fá yì]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略见一斑 [lüè jiàn yī bān]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比喻从看到的一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容易混淆的词语(4个)

二十八星、腾挪跌宕、故作矜持、一枝独秀

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
高考容易混淆的成语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chengyudaquan/86rnfnhp/

是不是要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