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的思乡的诗句及解析

关于月的思乡的诗句及解析

【望月有怀】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解析

清泉映疏松”,此句不唯写泉与松,月光也在其中。有月在天,方可知泉“清”、松“疏”,方有一个“映”字。“不知几千古”,此句不唯写出诗人思绪万千,亦写出诗人独立的身姿。亦可想见诗人之非常人,方有念及“千古”之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寒月摇轻波,流光入窗户。”目光由远及近,由外及于内,由风景转入心境。薛逢《长安夜雨》云:“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与此类。钱起《裴迪南门秋夜对月》云:“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则是由近至远了。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情因月起,意由情发。诗意满怀,故为“长吟”。然有佳作岂可无人欣赏、倾听?故思知音之意甚深。《长相思》云:“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送纪秀才游越》云:“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对月思人,自然之事。李白行呤天下,知交亦满天下,处处相知却也是处处别离,思念于是则多。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怀君而终不得见君,意兴阑珊,愁苦渐来。《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云:“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马戴《楚江怀古》云:“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柳永《蝶恋花》云:“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关于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5首)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

思乡的古诗加赏析

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品译文

本文意思: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本段作品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10首思乡诗 有注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思乡的诗歌赏析

思乡是一种情节

远离家乡的人都不能释怀

思乡是一剂良药

伤痛时想起家乡就能缓解

思乡是推不开的思绪

寂寞时就会自然打开

思乡是久违的乡音

同乡的话语倍感亲切

梦境中耳边响起妈妈的呼唤

多年没听到的乳名

将我唤回到童年

撒娇的我又可偎依在妈妈的身边

捧一把家乡的河水洗去我一身的疲惫

躺在祖屋的床上寻找儿时的梦幻

孩提时的伙伴又聚在一起嬉闹

美丽的家乡在向我召唤

早点回家是游子的心愿

无奈我还不能回家撒欢

乡音乡情乡恋伴我又一个明天

500多字!我没那本事!

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并选两个赏析

唐·孔绍安

《落叶》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唐·宋之问

《题大萸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唐·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唐·李 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唐·李 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高 适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唐·杜 甫

《萤 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

唐·杜 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

唐·戴叔伦 《题稚川山水》

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李 益 《行 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唐·李 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张 籍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师大 语文八年级课文里的,不好意思啊

好吧,我们学的版本是不同的

关于月的思乡的诗句及解析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