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guoxue/1227.html

  译文  孟子说:“君子想求很深的造诣是有一定的道路的,但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得到了,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给与得深;给与得深,才能在处世中左右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所以君子想要自己得到。”

  注释1.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2.资:《易·巽·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老子·二十七章》:“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庄子·大宗师》:“尧何以资汝?”郭象注:“资,给济之谓。”《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高诱注:“资,给。”《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给也。”《集韵·脂韵》:“资,助也。”这里用为给与、供给、给济之意。

展开查看所有  
  怎么样才能寻求到、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呢?答案是,要依靠智慧和学识。所以孟子在这里提出了深造,也就是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然而要进行深造,想求很深的造诣是有一定的道路的,首先要自己走上这条道路,然后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很深的造诣;因为只有自己得到了很深的造诣,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以前人们都把“居”训为“居住”、“安居的房屋”之意,其实不是。在《周易》、《老子》、《礼记》、《论语》中多次使用“居”字,都将其训为辨别之意。就本段话的意义来理解,有了较高的学识,有了更深的造诣,才能真正地辨别事物。如果说有了较高的学识,有了更深的造诣,只是处之安然,心安理得,这就不符合全句话的意义,也不符合孟子的思想。因为辨别事物是人们必须要学会的起码本事。因此,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给与得深;这个给与,也就是第七章所说的:“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中的教导后人的意思。教导给与得深,才能在处世中左右探寻到事物的本原;因为只有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展开查看所有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展开查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