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孟子说:“一昧地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取其中的二三个道理罢了。能爱民的人无敌于天下,以最爱民的政策征伐最不爱民的,怎么会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书:指《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

展开查看所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展开查看所有  
  《武成》这篇文章,武,指周武王灭商的武功。成,指成就。这篇文章主要记叙周武王武功大成后的重要政事。《史记·周本纪》:“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既然是记叙政事,就没有必要照本宣科,只要记住其中心内容也就行了。而《武成》的中心只有一个:爱民!以爱民为基础,以爱民为前提,这就是周文王、武王能成功的道理。所以武王伐纣,“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史记·周本纪》)。这样的战争怎么会血流成河呢?这简直就是不流血的战争了。这就是爱民者无敌于天下的最好范例。所以孟子提倡爱民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只有懂得爱民的尽心知命的道理,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展开查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