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夜泊别友人(黄鹤楼前日欲低)

作者: 明代   李梦阳

【夏口夜泊别友人】

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

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

【xià kǒu yè bó bié yǒu rén 】 【夏口夜泊别友人】
huáng hè lóu qián rì yù dī , hàn yáng chéng shù luàn wū tí 。 黄鹤楼前日欲低, 汉阳城树乱乌啼。
gū zhōu yè bó dōng yóu kè , hèn shā zhǎng jiāng bú xiàng xī 。 孤舟夜泊东游客, 恨杀长江不向西。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夏口夜泊别友人作者: 李梦阳

简介诗词名句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嫉恶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弹劾宦官刘瑾而入狱。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颇大。但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寻求创新。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

  (1) 夏口:地名。三国时孙权于今湖北省武昌县(旧属鄂州江夏)西筑夏口城。清于此置夏口厅,属湖北省武昌府,民国以后改厅为县,后废县置市,即汉口市,原夏口辖地分别并划归汉口市及汉阳县。

  (2)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昌县,民初毁于战火,今犹有遗迹在。此楼之得名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个仙人费文袆乘着黄鹤云游三川五岳,常驻足于此,后人便在这里筑楼而以黄鹤名之,唐人写黄鹤楼的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

  (3) 汉阳:湖北省县名,武汉三镇之一,和武昌隔江相对。在今湖北汉水下游南岸,长江以北,今属武汉市。

  (4) 东游客:乘船东下的友人。

(5) 恨杀:“杀”通“煞”,恨极了。

  李梦阳,字天赐,后来改为献吉,号空同子.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拟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生作诗,奉杜甫为圭臬,但七言绝句的风格,与李白的雄浑狂放较为相近,像:

  滕王阁下江千尺,一曲沧浪万古情.(〈别李生〉)

  挂帆明日忽南去,影落龙江五色云.(〈送王韬〉)

  皆是铿锵有力,气象雄伟,绝少女儿婉约风貌.就此点来说,李梦阳的诗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夏口夜泊别友人〉的诗题其实可以去掉「别友人」三字,因为诗本身全不关别友人之事.诗的前半即以〈黄鹤楼〉、「汉阳城」扣住诗题的「夏口」,显然崔颢的〈黄鹤楼〉诗在李梦阳夜泊夏口之时起了作用,至少「汉阳树」被他关注了.在这里,除了点出时空,多少还为「客」心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背景:日欲低、乱乌啼,前者诚如孟浩然诗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后者在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中也可体会一二.总之,那绝不能令人赏心悦目.

  后面两句在一个方位的强烈对比中透露出浓郁的乡愁,一个向东漂泊的旅人,一叶孤舟,夜裏停靠在这麼一个颇负盛名之地,西望故园,升起的是家园的悬念,怪不得他会「恨杀长江不向西」了,如果长江向西,那麼明朝挂帆去,便可一路回到日夜思忆的家园,无可奈何它日夜不息的向东流,往后是渐行渐远了,归去是愈来愈不易了.

  「客愁」是此诗的主题,但我们是从字裏行间体会出来的,这是诗的表现成功.

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诗写客舟夜泊夏口送别友人的孤寂之情.首联:“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描写夏口夜泊时的景色:黄鹤楼前,夕阳即将沉落;与黄鹤楼隔江相对的汉阳城,绿树迷蒙,归鸦纷飞乱叫.此景的情调氛围,既沉寂暗淡,又迷乱喧闹,暗示友人别去后作者的复杂心绪.尾联抒情.东游客,作者自称,点明作者夜泊为的是明日继续东游,而友人离去是西游亦不言自明.作者曾与友人在舟中欢聚,友人离去后倍感落寞.“孤”字即是作者心情的点睛之笔.于是,从他的内心深处,自然发出:“恨杀长江不向西”的怨恨之语.长江总是向东流入大海,不管作者怎样恼恨,它也不可能掉头向西.作者此语,是痴语,极荒唐无理.然而正如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所云:“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正是如此痴语,才能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后悔未与友人继续同游的心理,收到“无理而妙”的特殊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