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

作者: 先秦   诗经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墙有茨(cí),不可扫也。
中冓(gòu)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茨:植物名,蒺藜。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中冓: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道:说。
所:若。

墙有茨,不可襄(xiāng)也。
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襄:除去,扫除。
详:借作“扬”,传扬。

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束:捆走。
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读:宣扬。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qiáng yǒu cí ,bú kě sǎo yě 。zhōng gōu zhī yán ,bú kě dào yě 。suǒ kě dào yě ,yán zhī chǒu yě 。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qiáng yǒu cí ,bú kě xiāng yě 。zhōng gōu zhī yán ,bú kě xiáng yě 。suǒ kě xiáng yě ,yán zhī zhǎng yě 。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qiáng yǒu cí ,bú kě shù yě 。zhōng gōu zhī yán ,bú kě dú yě 。suǒ kě dú yě ,yán zhī rǔ yě 。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墙有茨作者: 诗经

简介诗词名句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

  译文墙上长蒺藜,不可扫掉呀。宫中秘密话,不可相告呀。如能相告呀,说出丑死了呀。墙上长蒺藜,不可除光呀。宫中秘密话,不可张扬呀。如能张扬呀,说来话很长呀。墙上长蒺藜,不可捆住呀。宫中秘密话,不可讲述呀。如能讲述呀,说起真羞辱呀。

  注释①茨(音词):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②中冓(音够):内室,宫中龌龊之事。道:说。 ③所:若。 ④襄:除去。 ⑤详:借作“扬”,传扬。 ⑥束:捆走。 ⑦读:诵也。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渭“《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是伋之弟。君母,即卫宣公所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是当时惠公之母,故称“君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记载。因为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君位,保持齐、卫之间亲密的婚姻关系,便强迫昭伯与后母乱伦。尽管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确如朱熹所言“其污甚矣”。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此诗以“疾之”。

  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译诗力求保留这一韵味。

相关推荐

  • 诗经
  •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