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作者: 唐代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楚山和秦山之上都有白云,白云到处长久地跟随着您。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长久跟随您,您进入楚山里,白云也跟着你渡过了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湘水之上,有仙女穿着萝衣,白云可以躺卧您要早回归。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9-280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59-160
3、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7-268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楚山:这里指今湖南地区,湖南古属楚疆。
秦山:这里指唐都长安,古属秦地。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xiāng)水。

湘水:湘江。
流经今湖南境内,北入长江。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kān)卧君早归。

女萝衣:指的是屈原《九歌·山鬼》中的山中女神。
堪:能,可以。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9-280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59-160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诗命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不需费词,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胡应麟说“诗贵清空”,又说“诗主风神”(《诗薮》),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是体会到了这一妙处的。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笔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这一故实,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无限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也含有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此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适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1、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7-268

chǔ shān qín shān jiē bái yún ,bái yún chù chù zhǎng suí jun1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zhǎng suí jun1 ,jun1 rù chǔ shān lǐ ,yún yì suí jun1 dù xiāng shuǐ 。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xiāng shuǐ shàng ,nǚ luó yī ,bái yún kān wò jun1 zǎo guī 。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作者: 李白

简介诗词名句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壮丽的山河,不论楚秦,处处飞白云。白云处处飞,为着长随你。长随你,你去楚山隐居。白云也跟随你渡过湘江水。湘江上,女萝做流苏,潇洒又飘逸。那里的白云真美丽,你早去早享受。

  诗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刘十六的名字不详。“十六”是其在家族中兄弟间排列长幼的次序数,唐时常用这种次序数来称呼人。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说,是借刘十六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怀着济世之志,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燕昭延郭隗》)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惨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而出。

  这首诗选用的表情途径,极为别致。诗命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不需费词,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胡应麟说“诗贵清空”,又说“诗主风神”(《诗薮》),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是体会到了这一妙处的。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笔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这一故实,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无限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也含有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此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适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关推荐

  • 李白
  • 抒情
  •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