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老了诗词鉴赏

一个人老了诗词鉴赏

形容一个人老被人欺骗的诗词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是开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人,他也绝对是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圭如璧。

中国的文人喜欢赋予植物许多的象征意义,同样也喜欢赋予他们所推崇的文坛大家最美的植物意境。

屈子他以植物自比也被人冠以莲、兰草的美誉。

莲,不蔓不枝不妖不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是圣洁的象征也是屈子性格的写照。

兰,遗世而独立,居空谷而幽,它是中的君子它也是屈子的性情。

可是太多美好的东西总是远离尘世之外,太多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它们的魅力,所以它们注定无法长久的存活在尘埃之中,这是它们的骄傲也是屈子的大幸与不幸。

所以屈子追求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高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最后只能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永远的离开了这秽浊的尘世,独留清白。

曹操,他是不世枭雄,也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

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

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使得他变得极为残忍,且经常猜疑别人,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历史上父子三人同位大家的文豪不多,我自认为三曹不逊色三苏。

无论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求贤如渴还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大气,曹孟德都是一个真性情的英雄,他的大气不逊色数流人物还看今朝。

反正我是感动了,我相信也一定会震撼以前的他和未来的他。

曹孟德戎马一身,他又惊世治国之才又不失文人之骚,可惜他敌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敌不过所谓的正统所谓的血脉。

可叹可惜可敬! 陶渊明,陶潜是一个隐士一个真正的隐士,同样被赋予了植物的象征意义。

菊,花中四君子只有,淡雅如斯。

大凡像五柳先生这般才华的人都逃不过生前落寞死后繁荣的宿命,一如文森特·梵高。

两位个性鲜明的天才命运是何其的相似,文森特死后他的画成为国宝,陶潜死后他的诗他的精神长存。

于是我们记住了他心中最美的地方桃花源,于闹市之中思索不如归去,胡不归! 李清照,古称女子无才便是德,如若是这般那么易安居士无德到了极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易安居士名字的出处,也只有这样美丽的意境才配的上她惊世的才华。

都多做女人难,那么做一个名女人更难,做一个有才华的名女人是难上加难,做一个乱世之中有才华的名女人是难之极致。

也只为这般,易安居士的一身漂泊动荡,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不曾妥协,即便在爱人逝去,所托非人,可是她依旧昂然向世俗、向男权宣战,于是她深陷囹圄也要远离那斯文败类。

易安居士,择安而居,于她不是易而是难于上青天。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

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唐朝的文人仕途不顺,王维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岑参,记住他是因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时候我总是在想能够书写这么美丽景色的诗人想必心中也有这般如画的风景。

后来,我知道了他,知道他还是一个豪迈的边塞诗人,知道他心有沟壑,胸有万般豪情。

可惜他的人生却不曾豪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那般动乱的社会,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客死成都旅馆的唏嘘。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

关于《断肠词》的赏析

生若只如初见:断肠词(一)-- 古典诗词赏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一个女子在上元灯节时等待意中人赴约。

他没来,花市依然灯如昼,可是那份亮烈却照得女人心灰意冷。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黄昏后,月到柳梢头时,两个人已经倩影双双,一起观灯赏月,现在形单影只,她忍不住哭湿了春衫袖。

自唐以来,上元灯节就是民间最盛大、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

唐朝皇帝在这一天甚至会登上城楼,让百姓们一睹圣颜,以示自己亲民。

这一天,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要尽心尽力的欢乐。

尤其是女子,在这一天可以打扮得齐齐整整,名正言顺地出门逛街,稍微晚归,玩的过火点儿,都不会被骂。

因为女子的加入,上元灯节也就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浪漫的节日,多少爱情故事在此时上演,多少异性间的倾慕在此时发生。

《金瓶梅》里就写了西门大院的妾室们一起出门逛街,引得路人围观赞叹,把个风骚放荡的潘金莲得意得不行。

——不过这是题外话了,赶紧拽回来接着说。

《生查子·元夕》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词,一直以为是北宋欧阳修所写,但是这两天看书,发现有人说,这是南宋朱淑真所做。

(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他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

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并举例,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都是写元宵佳节过得索然无味,思想起旧事黯然心惊的情绪。

这样对比着看,一诗一词感伤怀人的情绪一脉相承,情绪相连。

细品《生查子·元夕》,的确不像六一居士手笔,更像是朱淑真的断肠之声。

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初年时在世。

事迹不见于正史。

生于仕宦家庭,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

能画,通音律,也能诗。

词多幽怨,流于感伤。

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记载: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

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

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

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

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

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

其实我知道朱淑真是在李清照之后。

普遍说朱淑真是宋代成就仅次于李清照的杰出女词人。

易安身为婉约派的宗主,免不了有拿出去与人比对的时候,有和男的比,人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也有和女人比,与同时代的朱淑真、魏夫人比。

说长道短。

真应了那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然而朱淑真的评价真不低。

陈廷焯说:“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

”(《白斋词话》卷二)魏仲恭说朱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

”(《断肠诗集序》) 要知道,她不是和一个寻常“才女”相比,与她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是几千年来女子才情第一人,风华高妙的李清照。

这份才华的惊艳甚至都不是苏小小、鱼玄机、薛涛之流以姿色可以获得的。

朱淑真有非常可爱、娇憨的地方。

这也是她绝不同于易安的地方。

她在《清平乐·夏日游湖》里写道:“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我看了总是忍不住笑。

李易安的青春年少,是“眼波才动被人猜”,那样的怕,那样的羞怯娇矜。

而她,是那样的欢喜活泼,大胆放诞。

某日,她和喜欢的男孩游西湖。

杨柳依依,荷花盛开。

突然细雨菲菲,游人四散离去。

她和他滞留在某处避雨。

这一刻真是千载难逢!她撒娇弄痴,趁机倒在他怀里,呵呵。

读《断肠词》,会知道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愉悦甜蜜,让人觉得金玉良缘合当匹配。

她自己深闺刺绣,春日凝眸,恐怕也认为这是一段无可撼动的感情了。

可是,红线偏偏就短了一截,手指上紧紧缠绕,脚上却忍不住各散东西。

曾经见过天花乱坠的美,所以后来的满纸浓愁,一片惨淡,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朱淑真到底不如李易安啊,家境际遇,让她的词作每多幽怨,流于感伤,意境、境界都不如易安开朗轩旷。

“赌书消得泼茶香。

”李清照有赵明诚的爱托着,再颠沛流离,人生的底色是明黄的,亮丽的,她心里的热情未灭;而朱淑真遇人不淑,即使她的丈夫也为官入仕,并非一介平民。

所嫁非所爱,这份哀苦也足够一个多情痴心的女子幽怨一生了。

那么离别应该就是那一次的上元灯节,她约他做最后的商量。

因为再迟,父母就要将她许给别人了,但是他没来。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终于和你——在爱里,失散了。

不兜不转,兜兜转转,都还是失散了。

我们再来看她后来写的词: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 春光浓艳如血,我将满纸思念尽付词章,怄断愁肠。

再明媚的天气,也不可能回复当年和你一起陌上游春的碧绿心境。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减字木兰花》 我...

《江汉》诗词鉴赏

暮年孤独的诗圣——赏析《江汉》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年轻时的春风得意到暮年时的孤独多病,一代诗圣经历了大唐王朝从最鼎盛的时刻到李氏江山最衰落的年代,他有着太多的感慨.《江汉》就是这位千古奇才在暮年时表达自己感触的诗作. 好一个“乾坤一腐儒”,如果说杜甫是天地之间的一个腐儒,那么整个大唐诗人就都是饭桶了.这样的自嘲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无可奈何花落去”,年老多病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更何况在一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成都草堂的生活是安逸清淡的,但沿江流浪一叶扁舟难免令人思念故乡. 云彩与天空是那么遥远,月亮与自己同样孤独.面对时间的匆匆而去,江上的杜甫也是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人喜欢孤独的生活,哪怕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 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落日就是指诗人自己的暮年.落日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便是自己到了这个地步,诗圣仍有孟德、马援的雄心壮志,尽管廉颇老矣. 他目睹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他看见了青海头那“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象,这与自己当年的阅历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有了这样一种志向,浑身热血沸腾,血液循环快了,秋风一吹,就感觉自己的病仿佛要好是的. 诗圣杜甫仕途不顺,在感叹人生不得志的同时,想到了当年齐桓公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以可以认识路,暗中比喻自己就是老了也可以为国效力,使国家“不必取长途”.长途者,弯路也.从安禄山叛乱,到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李氏江山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走了太多的弯路.而这些都是诗人所不愿看到的,不由得“长使英雄泪满巾”. 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自己就像当年齐桓公用老马那样被朝廷被唐明皇重用,也同时表现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无奈.诗圣的暮年是孤独的,不被重用,无人问津.(山东师范大学 钱煜)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作者介绍: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鉴赏】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

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

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原文 译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

求 一些适合朗诵给老人们的诗歌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

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

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

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

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

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

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

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

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

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

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

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

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

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

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

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

“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

求20首古诗词鉴赏

1、《扬子江》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分类标签:励志爱国诗作品赏析: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

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

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2、《绝句》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注释】:[1]这两句说:(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2]思:追思,怀念。

项羽:即楚霸王。

秦朝末年他率领民众起义,曾摧毁秦朝主力军。

秦亡后他和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在乌江自刎。

[3]江东:指江南沿海一带。

项羽原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起义的。

自刎前表示没颜面再见江东父老。

这两句说:到今天我们特别怀念项羽,因为他死得悲壮,不肯回江东,屈辱偷生。

【简析】: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

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

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

3、《从军行》年代: 唐 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分类标签:励志诗 边塞诗 高中作品赏析【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

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4、《咏石灰》年代: 明 作者: 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小学作品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内容评析]「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是由石灰岩烧制而成。

第一句写石灰岩的开采,要经过石工们「千锤万击」,将整块整块的岩石凿开击碎,然后将它们运出云封雾锁、险峻陡峭的深山。

而「出深山」还仅仅是开始,接着石灰岩被投入石灰窑中烧,而且要用高达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烧成坚硬的生石灰。

「只等闲」三字以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其面临一切严酷考验时镇定自若的神态,无论「千锤万击」也好,「烈火焚烧」也好,它都感到根本算不得甚么,可见其何等坚强、坚贞!石灰岩经过了火的洗礼,还得经过水的考验。

生石灰被投入水中,坚硬的生石灰经过一阵爆烈,逐渐解体,最终溶化成粉末状的熟石灰,供人们粉刷墙壁,于是在人间出现了一座粉妆玉琢的白色宫殿。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仿佛听到石灰在说话了:「将我粉身碎骨,最后化成石灰浆水,我也全然不怕,我的心愿就是要把清白的本色长留人间呀!」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5、《南园》年代: 唐 作者: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分类标签:励志诗作品赏析①南园是李贺在家中读书的地方。

《南园》是一组写景和咏怀的诗,共十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②〔吴钩〕刀名,刃稍弯。

③〔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

④〔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

⑤〔若个〕哪个。

⑥〔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

6、《冬夜读书示子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分类标签:励志诗 哲理诗 读书 忧国忧民作品赏析【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

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

一个人老了诗词鉴赏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