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诗词)

阳羡 诗词

【阳羡】什么是阳羡派?

阳羡派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陆希声《李径》全诗及解释】作业帮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 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 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

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时。

”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

南宋蒋捷的诗词代表作及赏析,不要太多,几首经典的就可以了

一、蒋捷词名大于诗名,这里选三首代表作并赏析,请选用: 1、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品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末代进士,尚未授予官职宋朝就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

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

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这首词面对逝水流光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及是伤感青春,也是欣慰收获,更是一种深沉的人生。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恰与蒋捷的诗作风格相应。

2、女冠子·元夕 蕙花香也,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谩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鬓邻女,绮窗犹唱,夕阳西下。

作品赏析: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

在百姓心中,元宵节也最重要,最热闹。

蒋捷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词中寄寓了他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之情。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

雪睛池馆如画。

”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一派迷人景象。

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

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

地方更有五色琉璃制成的灯。

灯市的壮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今日元夕景况。

“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既写今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

“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

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

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

写今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

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江城人悄初更打。

”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即江城随之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

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

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

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

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

心之所...

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 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 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

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

古代诗词的发展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

严维的古诗

「酬耿拾遗题赠」严维 掩扉常自静,驿吏忽传呼。

水巷惊驯鸟,藜床起病躯。

顾身悲欲老,戒子力为儒。

明日公西去,烟霞复作徒。

卷263_2 「酬王侍御西陵渡见寄」严维 前年万里别,昨日一封书。

郢曲西陵渡,秦官使者车。

柳塘薰昼日,花水溢春渠。

若不嫌鸡黍,先令扫弊庐。

卷263_3 「酬刘员外见寄」严维 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

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

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

欲识怀君意,明朝访楫师。

卷263_4 「同韩员外宿云门寺」严维 小岭路难近,仙郎此夕过。

潭空观月定,涧静见云多。

竹翠烟深锁,松声雨点和。

万缘俱不有,对境自垂萝。

卷263_5 「酬诸公宿镜水宅」严维 幸免低头向府中,贵将藜藿与君同。

阳雁叫霜来枕上, 寒山映月在湖中。

书何德名夫子,草木推年长数公。

闻道汉家偏尚少,此身那此访芝翁。

卷263_6 「送薛尚书入蜀」严维 卑情不敢论,拜首入辕门。

列郡诸侯长,登朝八座尊。

凝笳临水发,行旆向风翻。

几许遗黎泣,同怀父母恩。

卷263_7 「送李秘书往儋州」严维 魑魅曾为伍,蓬莱近拜郎。

臣心瞻北阙,家事在南荒。

莎草山城小,毛洲海驿长。

玄成知必大,宁是泛沧浪。

卷263_8 「送人入金华(一作赠别东阳客)」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卷263_9 「送崔峒使往睦州兼寄薛司户」严维 如今相府用英髦,独往南州肯告劳,冰水近开渔浦出, 雪云初卷定山高,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露涛。

使者应须访廉吏,府中惟有范功曹。

卷263_10 「送房元直赴北京」严维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

临岐未断归家目, 望月空吟出塞诗。

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

遥知到日逢寒食,彩笔长裾会晋祠。

卷263_11 「荆溪馆呈丘义兴」严维 失路荆溪上,依人忽暝投。

长桥今夜月,阳羡古时州。

野烧明山郭,寒更出县楼。

先生能馆我,无事五湖游。

卷263_12 「一公新泉(一作题灵一上人院新泉)」严维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

落池才有响,喷石未成痕。

独映孤松色,殊分众鸟喧。

唯当清夜月,观此启禅门。

卷263_13 「奉试水精环」严维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卷263_14 「自云阳归晚泊陆澧宅」严维 天阴行易晚,前路故人居。

孤棹所思久,寒林相见初。

闲灯忘夜永,清漏任更疏。

明发还须去,离家几岁除。

卷263_15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严维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卷263_16 「留别邹绍刘长卿」严维 中年从一尉,自笑此身非。

道在甘微禄,时难耻息机。

晨趋本郡府,昼掩故山扉。

待见干戈毕,何妨更采薇。

卷263_17 「书情献相公」严维 年来白发欲星星,误却生涯是一经。

魏阙望中何日见, 商歌奏罢复谁听。

孤根独弃惭山木,弱质无成状水萍。

今日更须询哲匠,不应休去老岩扃。

卷263_18 「赠送朱放」严维 昔年居汉水,日醉习家池。

道胜迹常在,名高身不知。

欲依天目住,新自始宁移。

生事曾无长,惟将白接z5. 卷263_45 「剡中赠张卿侍御」严维 辟疆年正少,公子贵初还。

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

千夫驰驿道,驷马入家山。

深巷乌衣盛,高门画戟闲。

逶迤天乐下,照耀剡溪间。

自贱游章句,空为衰草颜。

卷263_46 「赠万经」严维 万公长慢世,昨日又隳官。

纵酒真彭泽,论诗得建安。

家山伯禹穴,别墅小长干。

辄有时人至,窗前白眼看。

卷263_47 「书情上李苏州」严维 东土苗人尚有残,皇皇亚相出朝端。

手持国宪群僚畏, 口喻天慈百姓安。

礼数自怜今日绝,风流空计往年欢。

误著青袍将十载,忍令渔浦却垂竿。

卷263_48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严维 童年献赋在皇州,方寸思量君与侯。

万事无成新白首, 两春虚掷对沧流。

歌诗盛赋文星动,箫管新亭晦日游。

知己欲依何水部,乡人今正贱东丘。

卷263_49 「奉和独孤中丞游云门寺」严维 绝壑开花界,耶溪极上源。

光辉三独坐,登陟五云门。

深木鸣驺驭,晴山曜武贲。

乱泉观坐卧,疏磬发朝昏。

苍翠新秋色,莓苔积雨痕。

上方看度鸟,后夜听吟猿。

异迹焚香对,新诗酌茗论。

归来还抚俗,诸老莫攀辕。

卷263_50 「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花严寺(时大夫昆季同行)」严维 初第华严会,王家少长行。

到宫龙节驻,礼塔雁行成。

莲界千峰静,梅天一雨清。

禅庭未可恋,圣主寄苍生。

卷263_51 「宿法华寺」严维 一夕雨沉沉,哀猿万木阴。

天龙来护法,长老密看心。

鱼梵空山静,纱灯古殿深。

无生久已学,白发浪相侵。

卷263_52 「题茅山李尊师所居(一作秦系诗)」严维 天师百岁少如童,不到山中更不逢。

洗药每临新瀑水, 步虚时绕最高峰。

篱根五月留残雪,座右千年荫古松。

此去人寰知近远,回看路隔一重重。

卷263_53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楚地巢城民舍少, 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

有关西湖龙井茶的诗句有哪些

《龙井采茶歌》清朝·翟瀚西湖西去古龙井,烟云秀孕风篁岭.竹坞茶先百草生,斗奇不数龙团饼.蛰雷一夜展旗枪,东风吹送兰芽香.火前社后辨迟早,沿缘林樾争携筐.摘来片片含生翠,薰篝拣焙养清气.箬奁开处足芬芳,鼻观微参渴先避.竹符调水走金沙,井汲云根静试共.蚯蚓窍鸣火初活,落落旋听蟹爪爬.蒙顶嫌寒顾渚瘠,六安阳羡殊标格.三篇好补季疵经,七碗试听玉川说.懿兹芳茗记高岑,辨才玉局曾幽寻.湖山佳景此第一,宸章璀璨映华林.茶坡近辟卷阿里,更谁妄肆中郎毁.谨将土物志钱塘,顾比瑶琛纳包匦.《虎跑泉次东坡韵》清朝·邹方锷石林深处暗闻香,草榻茶烟客思凉.松沥满山云满坞,野梅初绽日初长.偶携○尘逢禅侣,坐听寒钟出上方.廿载风尘怜世味,一瓢应许荐新尝.出谷泉声带松香,阴森石○拂衣凉.云藏古寺鲸灯静,昼掩空山鹤梦长.闲凭绳床参密谛,行提药笼试新方.露芽细摘风篁岭,截玉倾瓯取次尝.(客到,寺僧辄供龙井茶)《圣几饷龙井新茗一器》清朝·厉鹗松风出竹炉,梦成水火战;新芽适开封,昏睡不待遣;为子手瀹尝,三嗅复三咽;中有参寥禅,风味得正见 《谢龙井僧寄茶》清朝·刘瑛春茗初收谷雨前,老僧分惠意殷虔.也知顾渚无双品,烦试吴山第一泉.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谈禅.相酬拟作长歌赠,浅薄何能继玉川.《龙井试茶》清朝·王寅昔尝顾渚茗,凿得金沙泉.旧游怀莫置,幽事复依然.绿染龙波上,香搴谷雨前.况于山寺里,藉此可谈禅.《龙井茶歌》清朝·于若瀛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近接南山岭.飞流密汩写幽壑,石磴纡曲片云冷.柱杖寻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瓶试取熟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忧兽迹,湖山岂惧涸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

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还有“竹林七贤”。

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

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元代出现了散曲。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

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

尤其反映宜兴市人文的诗词、文章、格言 快快,我很急十分钟就要用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环保之乡”阳羡山水甲江南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梁祝文化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周处射虎斩蛟、改过自新人间玉珠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阳羡(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