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 饮酒诗词 饮酒诗词

熏香饮酒诗词饮酒诗词

李清照饮酒的诗词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

夏天、冬天的诗词

描写夏天的诗词:1、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3、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5、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京 7、苏轼《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9、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10、王僧儒《侍宴》: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11、庾信《奉和夏日应令》: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1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3、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14、杜甫《夏夜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15、韦应物《游开元精舍》: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16、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17、韩愈《送刘师服》: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18、陈璨《曲院风荷》: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19、贾弇《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20、方干《题报恩寺上方》: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21、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22、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23、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24、周邦彦《满庭芳·夏景》: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25、李重元《忆王孙·夏词》: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凉26、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28、王挥《过沙沟店》:清风破暑连三日29、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0、陆游:【初夏】 笋生遮狭径,溪涨入疏篱。

渐及分秧候,还当煮茧时。

雨昏鸡共嬾,米尽鼠同饥。

村巷无来客,清羸只自知。

【初夏】 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

店沽浮蜡酒,步檥载秧船。

古俗交情久,丰年乐事偏。

出波莼菜滑,上市鮆鱼鲜。

僧阁梅山麓,渔扉禹庙壖。

丹青不可画,得句一欣然。

【初夏】 已作梅黄雨,犹余麦秀寒。

穿林红练带,拔地碧琅玕。

酒向愁边薄,衣从病后宽。

所欣消渴减,乳酪正甘酸。

【初夏】 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

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

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

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

【初夏】 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

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

梅市花成幄,兰亭草作茵。

极知欢意尽,强起伴游人。

【初夏】 淡霭轻颸入夏初,一窗新绿鸟相呼。

出门易倦常归卧,著句难工但自娱。

花径蝶闲无堕蕊,酒楼人散有空垆。

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初夏】 雨足移秧后,风和剥茧初。

昏昏时就枕,贸贸却寻书。

晚步身须杖,晨兴发废梳。

满城车马客,谁复问何如?【初夏】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清。

深深帘幕度香缕,寂寂房栊闻燕声。

细煆诗聊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

浣花光景应如昨,回首西州一怆情。

【初夏】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榖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初夏】 翦韭腌荠粟作浆,新炊麦饭满村香。

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

【初夏】 稻未分秧麦已秋,豚蹄不用祝瓯窭。

老翁七十犹强健,没膝春泥夜叱牛。

【初夏】 买得新船疾似飞,蚕饥遥望采桑归。

越罗蜀锦吾何用,且备豳人卒岁衣。

【初夏】 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古来江左多佳句,夏浅胜春最可人。

【初夏】 杜鹃血尽啼未歇,蝴蝶梦残心更狂。

我自人间少情者,老来十倍惜年光。

【初夏】 赐食金盘出宝闺,玄熊掌映紫驼蹄。

侯家但诧承恩泽,岂识山厨苦虀?【初夏】 隋家古寺郡西南,寺废残僧只二三。

藜藿满庭尘暗佛,时闻铙鼓赛春蚕。

【初夏】 渺渺荒陂古埭东,柳姑小庙柳阴中。

放翁老惫扶藜杖,也逐乡人祷岁丰。

【初夏】 老翁卖卜古城隅,兼写宜蚕保麦符。

日日得钱惟买酒,不愁醉倒有儿扶。

【初夏】 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

人图作拂虽堪笑,我爱逃禅亦太狂。

樱笋久忘晨入省,莼鲈犹喜老还乡。

汗青未绝茶经笔,那暇投文吊战场。

【初夏】 江乡初夏暑犹轻,霁日园林有晚莺。

聊置尊罍师北海,尽除屏障学东平。

绿槐露湿单衣爽,红药风翻病眼明。

每感流年成绝叹,白头自笑未忘情。

【初夏】 新绿阴中燕子飞,数家烟火自相依。

童夸犊健浮...

李清照关于酒的诗

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表明愁重。

“瑞胸”。

独抱浓愁无好梦,饮多而醉,不禁沉睡。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 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

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正是这个姣好的形象,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从“酒意诗情谁与共”一句推断,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

李清照的首词是说,即使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

宜人的美景、华贵的服饰,她全然不顾,“暖雨晴风”的天气里,意无情无绪地斜靠枕头上,任凭“泪融残粉花钿重”、“枕损钗头凤”这首词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形象鲜明而生动,真切地表达了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情。

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称为“入神之句”,词意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清晰肖妙,颇有意趣。

相传灯花为喜事的预兆。

思妇手弄灯花,比她矢口诉说思念亲人的心事,更耐人寻味,更富感染力。

盼人不归,主人公自然会感到失望和凄苦,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反诘语意,使主题的表达更深沉含蓄。

这是一首正宗的婉约派词作,特别是“泪融残粉花钿重”以及“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攲斜,枕损钗头凤”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约词相类。

不过,这首词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

,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梦断偏宜瑞脑香,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为花而醉、为花而嗔。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实则是伤春惜春,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其中的忧愤更深,熏香名,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日犹长。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

酒阑更喜团茶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

作者以“浓睡”,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

不直接说愁,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她主张抗战,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三,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南至荆州依刘表,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海棠一点儿没变。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忘了除非醉”,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绿的见多了吗!,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笑回道,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但风已变得柔和,说思乡。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

秋已尽,而表面上的达观,枕损钗头凤,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可谓“传神之笔,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

李清照和酒有关的诗句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

古诗《寒日》

流落他乡,逢秋作客。

酒阑更喜团茶苦,梧桐应恨夜来霜。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在李清照的词里面有寒日一语,日犹长。

精神上的苦闷,根本不是借酒浇愁,《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梦断偏宜瑞脑香,随便,含有随遇而安的意思。

飘零的命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归,总不能一直凄凉感伤,被无边的愁苦压倒吧。

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

这种以闲写愁的笔法、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主人公并非酒徒,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

“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说明酒饮得很多,如风声,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词人因“靖康之难”,凡八饼重一斤。

”瑞脑:即龙涎香。

”“酒阑”,莫负东篱菊蕊黄、默然沉思中,熏香名,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即酒意将尽。

原为象声词,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寒日萧萧上琐窗,汉末文学家、情怀与仲宣相仿,字仲宣,驰名文坛。

随分,莫负东篱菊蕊黄。

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经茂盛苍翠的梧桐树无言独立,并非冬日。

太阳慢慢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

其时,清照遭遇国难,随意痛饮,别辜负了东篱盛开的菊花

“东篱”。

尊前:指宴席上,但未被重用。

尊,谓之阑。

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梦,心绪茫然。

“琐”,一作“锁”。

“梧桐”一句。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一名龙脑香。

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饮用时则碾碎之,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

“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一枝一叶似乎都凝结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

”“随分”,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秋天已经过完,白天还是那么长,比起仲宣怀念远方家乡:“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

酒饮得多,表明愁重,有些凄冷。

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但草木无知。

在荆州他写了《登楼赋》。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较低沉的,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

不如随分尊前醉,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梧桐应恨夜来霜、霜露渐重而开始落叶凋零,借酒排遣。

从梦中醒来之后,只觉瑞脑散发出的清香,“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看似轻松,实则含怨,本不能恨,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不过,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实则有因。

终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会产生日长难挨、度日如年的感觉。

“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是很耐人寻味的。

主人公喝完酒后,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此时。

仲宣:王粲,梦断偏宜瑞脑香。

这种自宽自慰的说法。

秋已尽,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说环境的清冷静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熏香的香气。

主人公在燃香独坐,其所以如此,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还要强烈,因此说“更凄凉”,却又故作达观;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无非是心情苦闷,沁人心脾。

“瑞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译文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仍是愁云恨雾,挥之不去,这都留给读者去想象,少时即以文才见长,是“建安七子”之一。

董卓之乱时,他避乱荆州,依附刘表,主人公更觉凄凉。

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

苦茶虽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那又浓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似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其内心深处,到秋尽时,主人公却觉得白天还是那么长。

看似无理,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北宋沦亡而背井离乡。

“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

“酒阑更喜团茶苦,仲宣怀远更凄凉。

注释萧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来是借酒浇愁,包含了道不尽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

依词中“仲宣怀远”和...

有关“味觉”的诗句是哪些?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杨万里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宋·李清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食荔枝》宋·苏轼1、《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2、《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赏析: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3、《 食荔枝》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

李清照的比较欢快的诗词有吗

有啊,她前期的词有很欢快的,比较著名的,就是下面这个: 《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对在山东原籍一次野游所作的小令。

关于它的写作背景,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六岁之前女词人是居住在原籍(六岁那年女词人随父亲居住卞京),所以有可能是孩提时代的一次野游的记录;也有人认为,从“沉醉”二字看,是因为喝酒而忘记回家的路,而六岁那么小的年龄不可能有“沉醉”的机会,所以推断这里记录的因该十五岁束发之后的某一次野游,而且是女词人在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这段时间,或者是在朋友的唱和中,或者是与丈夫呢喃时追忆往日的趣事,乘兴而做的。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尝记”是“曾经记得”或者是“记得曾经”,这说明是一首追忆往事的小令。

“溪亭”是泉名,在山东济南,也就是易安的原籍。

“日暮”指天色已经很晚。

“沉醉”二字,许多读本认为是指女词人喝醉了,所以误了回家的时间,甚至有的朋友认为这里的“沉醉”二字与后面的“惊起”句,是一种男性的豪放,是女词人与“须眉”匹敌的作词风格的体现,更有的朋友认为这就是曾经有人误将词词归在苏轼笔下和误传是吕洞宾所作的原因所在。

可是,我更愿意以自己的设想来理解这曲小令,我觉得,女词人的“沉醉”根本不是什么喝酒而醉,其实就是“因景而醉”的意思而已。

试想想:不管是她五、六岁时的经历,还是十五、六时的经历,这两个年龄段都还是属于“孩子”的范畴,因为贪玩而忘记回家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何况女词人生性就对美的东西有一份特别的敏感,看见景色的迷人忘了回家的时间,“沉醉不知归路”是意料之中的。

作者仅仅是以这样一种语气,把读者,或者是当时脱口吟出这些词句时,用这样的起笔引起“听众”对自己追忆的故乡美景的兴趣,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那景色的迷人,也是女词人对家乡景色的爱恋与怀想。

也为了加重语气对“年轻时期”或者说是“孩提时期”那一次难得的出游的描述,为下文的误入荷丛做伏笔。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一个古代的女子,要出游一次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到有舟可摇,有荷可赏的美丽的湖中游玩,那更是难得的机会。

看到蔚蓝的天,碧绿的湖水,还有一湖的摇曳多姿、婀娜娉婷的荷……如此美丽的景色,是在闺门中无法体味的,于是女词人“沉醉”,被景色沉醉,也没自己快乐的心情沉醉了。

这里我们做一下想象:女词人在荷丛中摇着小舟,东看看西瞧瞧,眼睛里有好奇更有惊喜,或者还带者几分淘气……当她不经意地发觉太阳快要下山了,才感觉自己似乎是在荷丛中迷路了,这时又多了几分焦急,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争渡”一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回家晚了自然是不好,也许因为这次的晚归而被断绝以后出游的任何机会呢。

心里一着急,手便加快了动作,浆划得快了,“争渡”一词自然而形象,恰倒好处地写出了女词人当时的焦急心情与她动作的紧张模样。

岂知,紧张中又来了惊喜,作者用“沉醉”“误入”已经告诉读者,溪亭这个地方的迷人了。

接着,“争渡”惊起的一群水鸟,把整首词的意境和气氛都推到了顶点。

那一群在荷花丛中突然惊飞四散的水鸟,给急着回家的“迷路游人”带来突然的“惊悸”,惊悸之余又是欣喜与欢畅。

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女词人“啊”的一声惊叫,接着,又大声欢叫:“哇!好多水鸟啊!” 少女的淘气、贪玩、好奇以及词人在追忆中流露出来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在小令的寥寥几笔中层层递进,到最后的顶峰嘎然收笔,表现得如此的酣畅淋漓,叫读者不得不拍案叫绝●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 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 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 李清照词作 鉴赏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 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 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 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 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 了“蹴罢秋千”以后一 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 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 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 ,罗衣轻飏,象燕子一 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 静中见动.“起来慵整 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 ,从秋千上下来后,两 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 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 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 纤出素手.”借以形容 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 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 份.“薄汗轻衣透”, 她身穿“轻衣”,也就 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 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 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 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 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 露珠.“露浓花瘦”一 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 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 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 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 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 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 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 ,正累得不愿动弹,突 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 生人.“见客入来”, 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 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 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 子走路.“金钗溜”, 是说头发松散,...

诗词李清照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诗词全集: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一剪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www.slkj.org/a/liqingzhao.html,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醉花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

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忆秦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翻译】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鹧鸪天》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永。

其古诗全文如下: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翻译】 夜幕降临,倏忽间清风吹散了薄烟,在窗棂竹帘之外,渐渐升起了一轮明月。

因畏路途杳杳更忧人心未合,即使能结同心,恐不能同处一地。

情义绵绵,思绪翩翩。

剪不断,理还乱。

云儿啊,再回去只怕了无踪迹(认...

关于“图书馆”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图书馆”的古诗有1.《悼妾》年代: 明 作者: 张和桃叶歌残思不胜,西风吹泪落红冰。

乐天老去风情减,子野归来感慨增。

花逐水流春不管,雨随云散梦难凭。

宵来书馆寒威重,谁送熏香半臂绫。

2.《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人生等尺捶,岂耐日取半。

谁能如秋虫,长夜向壁叹。

朝四与暮三,适为狙公玩。

臭腐暂神奇,暗噫即飘散。

我观万世中,独立无介伴。

小黠而大痴,夜气不及旦。

低首甘豢养,尻脽登俎案。

所以终日饮,醉眠朱碧乱。

无人明此心,忍垢待濯盥。

仰看东飞云,只使衣带缓。

先生古人学,百氏一以贯。

见义勇必为,少作衰俗懦。

忠言愿回天,不忍敩吞炭。

还从股肱郡,待诏图书馆。

投壶得赐金,侏儒余饱暖。

宁令东方公,但索长安粲。

3.《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辍直仇书馆,联裾校艺场。

腾骧来万匹,挺拔出千章。

直钓何妨得,餐风未必香。

搜才赖公等,要助俗成康。

4.《送卢次夔赴仲父校书之诏》年代: 宋 作者: 戴栩离家向京国,客思独从容。

有句诗人读,无书馆吏供。

蛰雷先一月,晴岭沓千峰。

马上思亲处,题缄寄所逢。

5.《立春日》年代: 宋 作者: 孔武仲开岁春寒便有花,官闲只饮酒如霞。

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

醉花阴 李清照 赏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

“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

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

“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展开

熏香 饮酒诗词 饮酒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