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著名古诗词赏析

晏殊著名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答案,踏莎行,晏殊

踏莎行 ·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

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

“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

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

“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

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

“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

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

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

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

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

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

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

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

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

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请采纳)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

中秋诗词赏析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目中,《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明明自己在思乡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夜思乡怀人的旨意凸现纸上。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

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上原因。

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已成为脍灸人口流传千古的佳句,历朝历代,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展开

古诗词鉴赏答案,踏莎行,晏殊上片如何写离别之情,请分析.下片渲染...

踏莎行 ·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请采纳)

古诗词名篇+赏析25首

展开全部 一、关于咏菊的诗词很多,只选取部分,以飨读者,示例如下:1、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汉】刘彻《秋风辞》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魏晋】陶渊明《饮酒

晏殊著名古诗词赏析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