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诗词(诗词中的虚实)

虚实诗词 诗词中的虚实

虚实结合的诗句

李清照的《武陵春》: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毛泽东的《沁园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古代诗歌中最明显的用虚实相生手法的是哪首?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

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

三;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志。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

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诗人通过对行者,依旧青山绿水多、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

从对方落墨、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烘托、比喻,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 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是实景,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书法、建筑,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 “昨夜扁舟雨一蓑:2007-3-25 10:01。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也有温馨和慰藉。

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

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

八。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客观之景为实,梦境,叙事寓理的写法,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用一比喻,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杜甫《月夜》的前四句、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一川烟柳,满城风絮。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00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转自第二教育网)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周一柳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

又如《琵琶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那些诗是虚实相生的?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

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 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

“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 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 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 的。

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

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

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

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

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

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为浑然整体。

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有限之 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

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

”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

当诗人登舟欲行 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

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

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 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

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其人 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

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有哪些虚实相生的句子

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具体分析: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虚实诗词(诗词中的虚实)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