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40个)

爱生恶死 [ài shēng wù sǐ]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不知死活 [bù zhī sǐ huó]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顾死活 [bù gù sǐ huó]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伙之类,尽皆打碎。”
顾:顾念,考虑。连生死也不考虑了。形容拼命蛮干,不顾一切。
出生入死 [chū shēng rù sǐ]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垂死挣扎 [chuí sǐ zhēng zhá]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
出死入生 [chū sǐ rù shēng]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入生死 [chū rù shēng sǐ]
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犹出生入死。
大难不死 [dà nàn bù sǐ]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抵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吊死问疾 [diào sǐ wèn jí]
《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得人死力 [dé rén sǐ lì]
《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底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南唐·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抵死瞒生 [dǐ sǐ mán shēng]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同“抵死漫生”。
抵死漫生 [dǐ sǐ màn shēng]
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风中秉烛 [fēng zhōng bǐng zhú]
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风中之烛 [fēng zhōng zhī zhú]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风烛草露 [fēng zhú cǎo lù]
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含笑九泉 [hán xiào jiǔ quán]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狐死兔泣 [hú sǐ tù qì]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回生起死 [huí shēng qǐ s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求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岌岌可危 [jí jí kě wēi]
《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见死不救 [jiàn sǐ bù jiù]
你做的今见死不救,羞见这桃园中杀马宰乌牛。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九死未悔 [jiǔ sǐ wèi huǐ]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纵然死上九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九死一生 [jiǔ sǐ yī shēng]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救死扶伤 [jiù sǐ fú shāng]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决一死战 [jué yī sǐ zhàn]
《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对敌人拼死决战。
君辱臣死 [jūn rǔ chén sǐ]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计出万死 [jì chū wàn sǐ]
《宋书·武帝纪》:“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
指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
九死不悔 [jiǔ sǐ bù huǐ]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客死他乡 [kè sǐ tā xiāng]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枯木死灰 [kū mù sǐ huī]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老而不死 [lǎo ér bù sǐ]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乐而忘死 [lè ér wàng sǐ]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暮景残光 [mù jǐng cán guāng]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六卷:“窃以暮景残光,能余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
犹言夕阳残照。比喻年老体衰,临近死亡。
你死我活 [nǐ sǐ wǒ huó]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斗争非常激烈。
宁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
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宁愿死也不屈服。
宁死不辱 [níng sǐ bù rǔ]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七死八活 [qī sǐ bā huó]
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今日弄的我一个身子,七死八活。仙子,你那里是报恩,分明害杀小生也。”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起死回生 [qǐ sǐ huí shēng]
明·张岱《鲁云谷传》:“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肊见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词语(4个)

认死扣儿、饿死漂渚、堆垜死尸、死声啕气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
形容同生共死的成语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chengyudaquan/538kf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