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项斯诗词翻译)

宿山寺 项斯诗词翻译

古诗宿山寺 项斯 翻译

原诗文:宿山寺.项 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翻译:远远望去,山峦青翠,栗叶重重叠叠;黄昏时分,溪边行人稀稀疏疏。

明月朗照,我刚刚到达寺庙。

清风吹佛,寺门随之而开,僧人却未曾归来。

山上的果子经过寒霜,大多自行掉落。

水萤在竹林之中不停地飞来飞去。

不知不觉已到半夜,我还能睡多少时间呢,过一会儿寺庙的钟声就会催我起身穿衣启程!

宿山寺(诗词鉴赏)贾岛

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因屡试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脱离过“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见长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这首诗,堪称其中的佳作.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三、四句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作者描绘这种幽清奇丽的景象,极见“推敲”炼字之功.沈德潜评“走月逆行云”说:“顺行云则月隐矣,妙处全在逆字.”“流星透疏木”的“透”字与“疏”字也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来,否则纵有流星划过,为浓厚的枝叶所遮挡,又怎能看见呢?然而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此,疏木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入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结尾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高松”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于是,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了.

宿山寺意思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思;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首句“危楼高百尺”,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夜宿山寺 全文解释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写作背景 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

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自百度百科(建议你去看看,里面解释更详细)...

求临江仙 苏庠的诗词翻译

《宿山寺》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的所见所感.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人炼字的精妙,为后人所激赏.原文宿山寺众岫耸寒色⑴,精庐向此分⑵.流星透疏水⑶,走月逆行云⑷.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1] 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⑵精庐:小小的佛寺.⑶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疏水: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流星”句意思是说:透过清澈缓流的水,看见夜空的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⑷走月逆行云:云在移动,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月亮当然也在走,当然相对流云而言是更为静止的).[2] 白话译文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3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谁知道(长相思)的译文?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

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

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

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①唐 岑参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凭借,依靠。

⑥传语:捎口信。

诗词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词鉴赏“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李贺的 出城 诗词翻译

萧索的朔风把帽带吹得低垂。

回家重温欢乐温暖值得欣慰:爱妻。

[2] 白话译文桂花在大雪覆压下显得稀落,只见镜中二人默默相对而泣。

创作背景编辑此诗当作于元和四年(809)李贺长安应进士举失败之后。

⑷卿卿,啼乌被弹归,是满心高兴到长安来应试的,但是他万万料想不到现实对他竟是这样残酷。

这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

关水乘驴影⑵,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⑶。

唐人以登科为折桂。

⑵关水:关中之水,无印自堪悲,乌鸦被弹丸击中带伤飞回归。

关水倒映着孤单的骑驴身影。

指长安附近的河流。

⑶诚可重,一作“诚万里”。

卿卿忍相问⑷,镜中双泪姿。

[1]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⑴桂花稀:喻落第:一作“试万里”。

本来李贺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之后,但无法取得官印而归真可悲。

心爱的人当会忍着苦痛询问。

应试失败对李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

这首《出城》就是他离京的时候写出来的雪下桂花稀⑴...

虞美人的诗词翻译谁有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这是他的绝笔词,相

宿山寺(项斯诗词翻译)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