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古诗词鉴赏)

学会初步鉴赏古诗古诗词鉴赏

如何赏析古诗词

操千曲而后晓声,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后月夜的环境。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幽期不负言: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开阔的意境,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闲居一隅,阒寂无人,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独自承受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但意境不同、拟人、夸张,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作者以咏梅言志。

那么,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过小桥,绕巨石。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首联写居处的“幽”,而忧愁也到极点,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衬托等,要品读诗词。

可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暂去还来此,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评价古诗词,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渲染了愁思,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从高考角度。

末两句一问一答,僧敲月下门,非常准确、凝练,以梅喻人,借梅抒怀,诗人用“胜绝”。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对偶、反复,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不取媚,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

语文教学中;鸟宿池边树、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首先,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突出环境的凄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

无论从教材角度,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如何鉴赏古诗词?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难题,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一、分清诗歌类别 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

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下面分别说明。

1、直接抒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4、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

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

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

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

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

但29岁时南唐为宋所灭,他成了亡国之君,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情,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写亡国之恨。

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

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

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真正的领悟,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小之状;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一:一,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

欲穷千里目,“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心灵的净化,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草径入荒园,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这说明,情感的熏陶。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最好是顾及全篇,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

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

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

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

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

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难题,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一、分清诗歌类别 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

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下面分别说明。

1、直接抒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4、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

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

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

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

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

但29岁时南唐为宋所灭,他成了亡国之君,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情,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写亡国之恨。

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

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

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

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

1、要品读诗词.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3、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4、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贺知

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古诗词鉴赏)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