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龙门石窟古诗词(古诗词咏唱)

咏龙门石窟古诗古诗词咏唱

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

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有: 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

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

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

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以上诗词全文如下:(1)“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出自《七律·龙门石窟观后》: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

遥想旧时宏盛貌,堪怜今日朽残颜。

何当运用高科技,一举整容同复原? (2)“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

”出自《五古·忆甲申年牡丹时节谒龙门石窟》: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

(3)“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出自《七绝·观龙门石窟》: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 (4)“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

”出自《七律·游龙门石窟有感》: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

独运匠心书绝唱,巧夺神韵化青斋。

中华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兴未衰。

(5)“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出自《五律·咏龙门石窟》:洛阳名胜地,伊阙好光。

照影青山俊,牵思碧水长。

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参考资料 :www.sbkk8.com/shiju/7603.html...

关于龙门石窟的古诗句

游龙门诗十二首宋.韩维潜溪李公旧林壑,及此与几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惭疏野人,来值溪后。

圣善寺陟迳凡几盘,坐堂聊一息。

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

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

石楼索回陟云根,结构出石面。

河倾八滩恶,野豁两崖断。

旷然怀抱开,举酒临壮观。

西溪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

不知溪流处,但见翠满谷。

凉叶覆山泉,修篁医茅屋。

香山上方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

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

白傅影堂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

肖象即当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觞,清风肃然至。

宝应寺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

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广化寺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安得飞片云,坐看灵泽洒。

利涉塔院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

卢溪伊人没已久,溪溜亦如线。

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鸟声变。

菩提院望雒亭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乾元寺林深寺独在,谷转路犹邈。

徐行出万木,斗起造双阁。

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

白马寺诗宋.李廌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

描写龙门石窟的古诗句有哪些?

1、七律·龙门石窟观后(新韵)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丰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书玉篇。

遥想旧时宏盛貌,堪怜今日朽残颜。

何当运用高科技,一举整容同复原?2、 五古·忆甲申年牡丹时节谒龙门石窟满城国色佳丽众,半壁佛缘游人稠。

遍寻王都少子建,一线洛水默默流。

3、 七绝·观龙门石窟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两山阿。

魏碑唐楷今犹在,伊水悠悠几烂柯?4、 七律·游龙门石窟有感(新韵)此地龙门向日开,西山异景入帘来。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

独运匠心书绝唱,巧夺神韵化青斋。

中华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兴未衰。

5、五律·咏龙门石窟洛阳名胜地,伊阙好风光。

照影青山俊,牵思碧水长。

佛传千载瑞,岸带万枝香。

更觅白公韵,吟诗忆大唐。

6、龙门石窟(新声韵)千年道场数龙门,造像剥蚀岁月深。

绝壁雕成龛窟洞,铭文荟萃魏碑林。

远瞻八丈仰天佛,近察三分罗汉群。

伊水湍湍山脚下,洛阳处处满游人。

7、 七律·游龙门石窟万里扶摇日一轮,悠悠兴致访龙门。

摩崖细赏碑千品,石窟诚参佛万尊。

魏骨唐风堪证史,残头断臂却惊魂。

五湖四海烟霞客,来看荒山劫后痕。

8、 七律·龙门石窟伊水悠悠万古流,两山对峙鸟鸣啾。

龙门旖旎彩虹跨,遗产精华美景收。

佛像庄严十万立,窟龛鳞次几千留。

神工鬼斧实堪叹,四海宾朋来往稠。

9、七律·游龙门石窟景区胜景龙门冠洛阳,青峦两岸碧波长。

西坡石窟丹青茂,东麓白园诗赋香。

佛有千尊风可蚀,功垂万世德能芳。

钟情太傅高眠地,山寺桃花百鸟翔。

10、 七绝·龙门石窟观感千姿百态壁空悬,喜怒悲欢各展颜。

顿感仙班神鼎沸,如何庇佑世人安?11、 七绝·龙门石窟外景两岸青山映水悠,虹桥横跨过轻舟。

穿梭游客忙取景,飞瀑流光照燕鸥。

七绝·题龙门石窟佛像广袖霓裳多逸骨,形神奕奕若天裁。

应知此地有佳处,千百相邀下玉台。

...

描写龙门石窟的优美句子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

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

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

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

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

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

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

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

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

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

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

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莲束腰台上。

现在的迦叶像已经十分残破,但从残存的面部依稀可见他饱经沧桑的神韵。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侧,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

阿难刻像高1030厘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

阿难出家时只有十几岁,是个小王子,养尊处优。

出家后,尽管经过磨炼,还是摆脱不掉少年的稚气。

他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

除了他的双手残破外,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两侧,还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侍从待立。

他们的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俯视,雕刻精美细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

天王头束髻,戴宝冠,身披甲,面目威严,形象显露出一个“武”字,力士凶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

这里的菩萨端庄、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风凛凛,全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演义的淋漓尽致。

游览完了龙门石窟西区,过了漫水桥,又看了东区的擂鼓台南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千手千眼观音佛龛,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后,我站在高处,俯视着龙景区的翠柏遍山与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圈,我感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

它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各个方面的历史,为我们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我了解到龙门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国的文物盗窃者,在我国的民族败类的协助下成功的盗窃到世界各地,被他们私人收藏或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时,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国。

龙门石窟的宣传标语

龙门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

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得地方。

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因古代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得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得主要景点。

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

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得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

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

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得风景区。

自唐代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得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

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龙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龙庭等等。

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得门,就得名龙门。

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看景点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点,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历史,意义,你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甚至没什么好看得,仅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但是如果你掌握这些情况以后,你就会觉得你所看得东西是非常有价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龙门前,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个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众多得朝代,相继大规模营建得。

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历史了,我们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点,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来重建得,而龙门石窟确实从1500年前遗留下来得。

现有佛像十万余尊,佛窟,佛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多块,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代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代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

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

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得特别是:瘦骨清风。

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得造像。

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得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

;那么,千千万万佛像是何人所谓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得功德窟,龙门石窟??2、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

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

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

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

龙门石窟的东山和西山分别叫什么名字?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

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

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

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

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

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

前后400多年。

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

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

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

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

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

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

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

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

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

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

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

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

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

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

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

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

...

咏龙门石窟古诗词(古诗词咏唱)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