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时机正好的诗词

形容时机正好的诗词

形容不要着急,时机未到的古诗词

1、《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宋代:辛弃疾为范南伯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

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2、《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宋代:苏轼琵琶绝艺。

年纪都来十一二。

拨弄么弦。

未解将心指下传。

主人瞋小。

欲向东风先醉倒。

已属君家。

且更从容等待他。

3、《临江仙(辛巳端午和陈简斋韵)》宋代:刘辰翁旧日采莲羞半面,至今回首匆匆。

梦穿斜日水云红。

痴心犹独自,等待郑公风。

海上颓云潮不返,侧身空堕辽东。

人间天上几时同。

宫衣元不遇,无语醉醒中。

4、《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宋代: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5、《剑客 / 述剑》唐代: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

”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回忆、留恋。

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

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

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

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

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

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

诗歌反复叠用轻轻悄悄这些词,造成一种寂然环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

诗歌《再别康桥》反复叠用“轻轻”、“悄悄”这些词,造成一种寂然环境,这样写的作用是:1、 韵律与诗意相合:“轻轻”、“悄悄”都是第一声,重叠音读起来更轻、更柔,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

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是诗人心中的圣地,诗人不想惊扰了她,用“轻轻”、“悄悄”其轻柔的音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这种柔情。

2、 力度与诗意相合:“轻轻”强调力度的轻微,诗人不想在这里留下任何印迹,破坏康桥的美。

“悄悄”强调没有声音,诗人不想弄出声响,破坏康桥的宁静美。

从力度上反应了诗人对康桥的至爱。

3、 情浓而内敛:这首诗具有含蓄的美和忧伤的美,情浓却不宣泄,爱深而不表达,都在“轻轻”、“悄悄”中进行。

这两个词把诗人浓浓的眷恋之情以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情写到深处再悄然离开,使读者心中留下无限怅惘

古代诗人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

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

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

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以下诗词描述的景观适宜采用的欣赏方法是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展开全部 意思: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拓展资料:1、原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释义: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赏析: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

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4、诗人介绍: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

龙应台《目送》里的《菊花》是想表达什么(可以有多种见解)

菊花原文菊花 龙应台总编辑中风了,入住加护病房,昏迷指数四,不能言语。

一个星期以后,当医生说可以开放探病时,菊花就匆匆赶过去,还抱着计算机,里头全是下一期有问题的稿子,这年头,年轻记者的笔愈来愈差。

仅只是把「日以继夜」改为「夜以继日」都招来诧异的眼光。

年轻人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这么说。

总编辑在处理这些基本作文时,总是用一种既生气又无奈的眼光看着记者的背影。

如果记者是个漂亮的小女生,他就会先扬头甩一甩他额前垂下来的头发,用他自觉非常磁性迷离的低音,说,「嗯?学到了吗?」他讲的「嗯」,全是鼻音。

因为他帅,漂亮的女记者也多半会回报以正确剂量的娇怯。

菊花几乎是披头散发地出现在病房口,差点撞上从里面走出来的一个女人,女人冷漠地瞄她一眼,面无表情地走远。

望着她的背影,菊花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总编辑分居多时的太太吗? 用布帘隔开,两个人分一个病房。

菊花先看见那别人——一个农民长相的老头,瘦得彷佛六十年代越共的相片,整个脸颊瘪陷出两个坑,一对骷髅似的眼睛大大地睁着,好像大白天撞见了什么让他吃惊的事情。

总编辑的样子倒没把菊花吓到。

一切如她所想象:他两眼紧闭,但眼球在眼皮底下不安分地滚动;头上身上七七八八的橡皮管子缠来缠去。

他的头偏向一边,载重负荷辛苦地呼吸着,发出呼噜呼噜如厨房水管堵塞的声音。

他的手臂伸在被褥外面,手指像火灾烧焦的人似的弯曲僵硬。

聘来的看护工,一个矮小粗壮的男人,正在揉搓他的腿,一面趴趴拍打,打得很响,一面和访客有一句没一句寒喧:「都是死肉啦。

像面团啦。

他很重,大小便都很麻烦啦。

翻过来翻过来,要拉你的左腿啦。

」 菊花骇然——这看护粗暴的动作和语言,显然已经把病人当作无知无觉的死人在处理,当着访客的面。

早到的执行主编坐在靠墙沙发上,用眼神要菊花也坐下,一副有话要说的样子。

但是看护拍打肉体的声音——菊花联想起苍蝇拍子,打在这极小的病房里显得特别大声又刺耳,菊花几乎想起身去看看那隔壁的老头是不是露出吓人的表情。

看护又不停地说话,「昨晚都没睡,这种病人我看多了啦,半年都不会醒啦我保证——钱都是白花的啦……」 菊花总算断断续续听懂了执行主编所描述的目前状况。

她问,「那怎么办呢?开不开刀也不能等那么久啊?」看护突然插进来,「对啊,我看过一个作了气切的,第二天就挂了。

」 临走时,菊花和执行主编你一言我一句地对看护解释这位总编辑是多么多么重要的人物,他对社会的贡献有多么多么大,因此郭先生您作为他的看护对社会的贡献有多么多么大,我们作朋友的对您的感激有多么多么的深。

说完,两个人对着郭先生深深一鞠躬,像日本人在玄关送客时鞠躬那么深,然后合声说,「请多多照顾。

」 菊花回到家中,冰箱是空的,浴室的日光灯坏了。

在黑暗里胡乱冲了一个澡,在厨房里快手快脚泡了一碗方便面,她捧着方便面坐到书桌前,打开计算机,写电邮给她分居八年的丈夫: 我告诉你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故事……分开很多很多年了,但是他一直不肯和她办离婚手续,现在他昏迷了,他的直系家属都不能为他作主开刀,只有法律上的配偶才有权签字。

现在,他的配偶,就决定保留他的「现状」,让他作一个完整无瑕的植物人终其一生。

怎么样?你愿意和我办离婚手续了吗? 菊花写完,按下「发出」,还留一个副本给自己存档,对着幽暗的房间呼出一口长长的气,然后起身到厨房里找牛奶。

牛奶全过期了,她只好带着一杯冷开水回到书桌,发现回复的信已经进来。

那个远方的男人写的是: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法官。

文章题为忧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忧伤,愁闷之情,文章以杜鹃为线索,正是此意,杜鹃在古诗词中的意向是凄凉哀伤,不谋而合。

从文章中的字眼也可看出,如第一段的“它使我紧张、心悸,使我怔忡不安,使我万念俱灰,使我想出家坐禅”。

从剑桥到了伦敦,我们住进了林柏蓝特酒店。

以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作为酒店的名字,大概已经在昭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了。

拉开窗帘,以为可以看到雄伟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却发现窗正对着后院,看出去只是一片平凡而老旧的砖造公寓建筑。

有点失望,正要拉上窗帘转身的那一瞬,眼角波光流动间瞥见建筑的颜色和线条,顿时建筑隐退,颜色和线条镂空浮现,颜色深浅参差,线条黑白分明,微风刚好吹起柔软的淡紫色的窗帘布;那一扇一扇窗的竖与横之间,仿佛是一种布局,楼与楼的彼此依靠和排拒之间,又像在进行一种埋伏的对话——我不禁停下来,凝视窗外,凝得入神,直到一只鸽子突然惊起,“哗”地一声横过。

我们沿着克伦威尔大道慢步行往白金汉宫的方向。

华飞说,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的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仔细。

“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我也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年的台湾,一边读歌德,一边读琼瑶

1774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法维特为爱自杀。

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爱情小书。

“你一定不相信老师怎么说,”华飞...

沁园春长沙 雨巷 再别康桥的课文理解

沁园春长沙 历史角度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景物描绘角度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少年心事当拏云。

”(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

古代诗人的故事

陆游,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古诗《牧童》化为作文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

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

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不过不要全抄,要有自己的东西. 如过觉得好那你就给我评价时多打几个"好字"加分的!

形容时机正好的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2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