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静如水的古诗词

形容心静如水的古诗词

形容“心静如水”的诗句有哪些?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贾岛《寄白阁默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宁静致远”的含义:意指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上述诗文的出处:(1)《寄白阁墨公》贾岛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

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2)《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3.赏析(1)在石屋里边待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

(2)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3)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

“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

(4)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

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5)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

(6)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7)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美说网:http://m.mc26.com/shuoshuo/292.html

形容“心静”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夜琴兴》唐代:白居易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宋代: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哪些古人心静如水啊?陶渊明 王维 苏轼 郑板桥黄庭坚

形容“心静”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夜琴兴》 唐代:白居易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宋代: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哪些古人心静如水啊? 陶渊明 王维 苏轼 郑板桥 黄庭坚 ...

描写女子神态心静如水的诗句

●湘江静 史达祖 暮草堆青云浸浦。

记匆匆倦篙曾驻。

渔榔四起,沙鸥未落,怕愁沾诗句。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

沧波荡晚,菰蒲弄秋,还重到、断魂处。

酒易醒,思正苦。

想空山、桂香悬树。

三年梦冷,孤吟意短,屡烟钟津鼓。

屐齿厌登临,移橙后、几番凉雨。

潘郎渐老,风流顿减,《闲居》未赋。

史达祖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旧地重游、抚今追昔纯写旅怀的词。

这首词全篇构思很有特点。

它以前经驻舟的断魂处为主脉,综合古今,反反复复。

例如“暮草”一句写荒野景色,为古今所同见,“渔榔”五句,是过去见闻,为断魂处的具体描写。

“沧波”三句,对转而写今日。

下片从断魂入手,重点写今天的感受。

“酒易醒”三句承上启下,上承断魂,“孤吟”三句,转到闲居。

“三年”三句,写今日天涯倦客,回忆过去关津生活,也是对古今感受的概括而说的。

“屐齿”二句,转写未来,遐想对未来生活的安排,“潘郎”三句,又转到现在,与“洒易醒”三句遥相呼应。

上下贯通一气。

“暮草”五句,既是旧地重游的追忆,又是旧地重游的感慨

“暮草堆青云浸浦”,是前游时看到的水国荒凉的晚景。

在这草暗云沉的景色里,听到的是驱鱼的声音,看到的是沙鸥的身影,“倦”字指对旅途奔波的厌倦,这就是从前驻篙的地方。

“榔”当作“桹”。

岳《西征赋》李善注引《说文》曰:“桹,高木也。

”并对《赋》中“纤经连白,鸣桹厉响”解释说:“以长木叩船有声。

言曳纤经于前,鸣长桹于后,所以惊鱼,令人网也。

陆龟蒙《渔具诗序》“扣而骇之曰桹”,注云:“以薄板置瓦器上,击之以驱鱼。

”他的《鸣桹诗》说得更具体:“铿如木铎音,势若金钲急。

驱之就深处,用以资俯拾。

”以上通过词人的回忆,描绘了一幅愁肠百结的处境,构成了一种诗境,二者结合在一起,所以“怕愁沾诗句”。

“怕”字既写不是滋味的心理状态,又写出了诗句未成匆匆离去的原因。

“碧袖”二句,笔锋陡转,深入写愁。

诗句没有写成,哀怨的歌声又突然传来,声声哀怨,融入秋风,把愁境的描写推进了一层。

“碧袖歌”即罗袖歌,指妇女的歌声。

张先《转声虞美人》词:“一声歌掩双罗袖。

”“石城怨”,即《石城乐》,刘宋时臧质所作,见《唐书。

乐志》。

张祜《莫愁乐》诗:“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

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

”所以称为怨歌。

从首句至此纯用追叙,回忆前游,令人魂断。

这样的地方,词人是来了一次,不会想第二次的。

“沧波”三句,写作客孤身,重来旧地。

时间仍然是秋天的傍晚,景色仍然是沧波茫茫,菰蒲无际。

这草暗云沉的水国,本来是不想来的,结果却来了。

在“重到断魂处”上用了一个“还”字,说明了并非自作多情,来寻旧踪,而是浪迹西东,无意重到。

越想忘记过去,反而越忘记不了。

这种怅惘不甘的心情,和苏轼《夜泛西湖》诗说的“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的娱快心情相比,是迥然不同的。

下片写重来时的感想,用酒解愁,酒易醒,愁却不可解;不愿奔波,却奔波不已,所以愁思正苦。

“想空山”句,正面抒写怀抱。

当怅惘之际,想到淮南小山的招隐,词意一转。

楚辞·招隐士》云:“桂树重生兮山之幽。

”又云:“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幽山留隐,令人神往。

“悬”字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来,突出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想”字上承“思正苦”,下贯《闲居》未赋。

愁不可解,是第一层;旅途多怀,是第二层;归隐之想,是第三层。

层层关连,一层深似一层,词人把翻腾着的千思万想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年”三句,总结近年生活,艰难备尝,十分凄苦。

三年之间,屡闻“津钟烟鼓”,把终日奔波之苦,写得具体、形象。

早晨渡头的钟声,黄昏关山的雾鼓,这样的生活,居然只身屡经,怎不令人梦冷意短?这三句与上片诗句未成、断魂处重到相映照,说明酒所以易醒、思所以正苦的原因。

这种与上片欲断还连的手法,把今昔奔波生活,表现得委婉曲折。

“屐齿”二句,紧承上文。

“屐齿厌登临”,直连烟津钟鼓,厌奔波的痛苦,“移橙”句,遥接空山桂香,想归隐的生活。

杜甫《遣意》诗云:“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移橙以后,凉雨几番。

词人想到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交游的渐绝,可以享受空山桂香的快乐。

词人不直接抒写对仕途奔波的不,却用移橙凉雨的景色抒情,形象饱满,情景交融。

结拍三句,用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

虽通塞有遇,抑亦拙者之效也。

”潘岳是自叹“拙宦”的。

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深为不满,但又不愿直说,故借奔波跋涉的厌倦,写拙宦的悲哀

年岁渐老,风流顿减,但《闲居赋》却没有写出来。

不正面说归隐不得是环境造成的,却反面说未赋闲居,责任在于自己。

这三句看来心静如水,语言十分平淡无奇,实际上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牢骚,平淡的语言里流露出激愤,意味隽永。

以归隐不得之人,面对断魂之地,怎能不激起感情的波涛呢?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英语是怎么表达的,要专业的!谢谢!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画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惊:吃惊,害怕。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诗词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

“心静如水,人淡如菊”英语是怎么表达的,要专业的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韵译】: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他到 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 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

然 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形容心静如水的古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2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