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还在的古诗词

影响还在的古诗

古典诗词对本土广告的影响?还有古典文化与本土广告的关系

汉语-古典诗词-中国心,三者的联系纽带是什么?2006-07-13 23:25这个纽带应该是积淀丰富的中华历史文明,追溯至文字草创时期,汉语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到俚曲流传时期,汉语有了质上的飞跃,赋比兴雅颂,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心声,从此中华文明成了世界文明中最灿烂的一页,中国人也成为世界上从物质到精神都健全的人,中国就这样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心也就是这一文化的精神体现,并一直贯穿了三千年. 中华历史文明是世界上最瑰丽的文化,所以汉语让全世界为之神奇和敬重,古典诗词让所有中国人掌握了民族的魂,中国心就是这些文明的集结点.这是我7月写的,对你的问题是一个侧面的诠释。

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

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

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

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

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

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

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

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

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

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

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

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日出江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

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

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

学习古诗的意义: 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第四,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古诗文的好处 1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本,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

3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4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要继承温柔敦厚、乐儿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5学习古诗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优秀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学习古诗文的?作用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正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影响 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

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域外影响 《汉书》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连续发掘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毛诗郑笺小雅》残卷[26] ,确证是公元五世纪的遗物。

新、旧《唐书》也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者。

唐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这证明《诗经》从丝绸之路外传历史相当悠久。

[27] 中国与印支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文化交流也始于汉代。

汉武帝曾征服南越,分置九郡,推行汉朝的教化,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必然进入。

在古代漫长的交往中,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通晓汉学的人士。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

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五经传入朝鲜。

当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丽三国分立,据《南史》记载,541年百济王朝遣使请求梁朝派遣讲授《毛诗》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28] 。

新罗王朝于765年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之一。

高丽王朝于958年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

讲学《诗经》在朝鲜形成几个世纪的风气。

到16世纪,朝鲜大学者许穆精研中国经学,现仍保存着他的《诗》说,《诗》说全面贯彻了孔子的诗教思想[29] 。

18世纪初编纂出版的朝鲜第一部时调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近代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孔子编订《诗经》的思想和经验[30] 。

韩国67所大学中文系讲授《诗经》,其中34所专门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诗经研究》课程。

[31] ...

还有什么古诗词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古诗词

只是朱颜改。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论:现实主义诗人的哀唱! 第七名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澜意?拟把 疏狂图一醉,约有阴晴圆 缺,夜吟应觉月光寒。

周杰伦新专辑中的 《发如》也引用了“伊人憔悴”。

第六名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青少年必知。

评论。

待从头。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

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 雪,丹丘生,憔悴损! 第二名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怎敌他,何似在人间。

不知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我与乘风归去,将进酒,春风无力百花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与尔通销万古愁, 又恐琼楼玉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南朝四百八十四,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流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芩夫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愿人长久! 转朱阁,低倚 户。

评论:“少年不是愁滋味”,照无眠,千金裘,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第八名 杜甫 国破山河在。

评论。

评论。

抬望眼。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缀玉何足贵,城春草木生,斗酒十千恣欢虐:被王菲翻唱之后就红遍大江南北。

第四名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打字时找不到,抱 歉):王国维所说“学之三境界”中最广位流传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未探看。

评论:小学时就知道的教师节贺卡必备内容、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杯莫停、贺然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饮匈奴血,朝如青丝暮成雪。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无花马。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园?人有悲欢离合。

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评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代女诗人,但愿长醉不愿醒。

臣子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评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几个王朝的兴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第九名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把酒问青天,朝天厥。

此事古难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情壮志,高处不胜寒!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呼二将出换美酒,家书抵万金,何时灭。

问君能有几多愁:著名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题记。

第五名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第三名 辛弃疾 丑奴儿 少年不是愁滋味,爱上层楼。

评论。

三杯两 盏淡酒。

满地黄花 堆积、收拾旧山河,如今有谁堪栽(应该使提手旁的栽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第十名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强乐还无味,千斤散尽还复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她的代表作,千里共婵娟,高堂明镜悲白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一名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架长车踏破。

起舞弄清影

唐诗的文学地位以及影响

1.人生观的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说人生价值在于将美好高尚的精神留在世人心中;“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说死无非是化入山丘,回归自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说人要保持内心的清洁与美好,宁可死去也不能随波逐流、从俗浮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要有高远的志向、宏伟的抱负 ……等等,“诗言志”,古诗中古人对于人生的追求、理想、境界、价值等等的思考同样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审美观的影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体现出壮烈雄猛的阳刚之气;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初晴,一一风荷举”中体现出清丽妩媚的阴柔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现实主义的眼光书写不尽的秋色;“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描写舟行长江的景象……无论是哪种画面都充满诗意的美感,让读者的心灵丰富。

3.获取智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告诉人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世间永远的规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人置身事外方能明事,总观全局需要跳出局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要想永远拥有活力就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思想……诗中不仅有自然美景,有雄心壮志,也有哲理妙思。

4.升华文采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最美的、最凝练的、最有内涵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古代诗歌尤其如此。

读古诗让我们的语言得到美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工整,“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秀丽,“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绮艳——每一种诗句都尽显汉语的美丽。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长句有参差错落之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短句有铿锵斩截之美;“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散文化的句子写情婉转悱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字叠列的句子也同样感人至深。

——每一类诗句都丰富我们的表达。

5.其他古诗还可以教我们静观自然,享受被忽略的天地之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出静夜独坐竹林,偃仰啸歌,尽享月色的情景;教我们内省心灵,发现灵魂深处的真实自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写面对青空下高山时,完全超脱了喧嚣烦扰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自由与无穷快乐的自己;引导我们有情趣——“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春天里处处可见的景象让诗人如此流连,古人对于美丽海棠的痴爱不也感染着我们,启发我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从寻常生活里发现无尽的美妙吗?古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说不尽的,我们可以在读古诗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慢慢享受。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高于生活。

也可以这样分类,启发着一代代读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于生活,你可以写篇论文了,从我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上,特别是蕴含哲理的诗歌,在不断指引的人民,却在凝练概况后,古典诗词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中国人的灵魂和血液内,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落魄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报国无门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

已经形成了独属于我们的诗歌世界。

物质生活上,诗歌 这个问题很深奥 ...

描写两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古诗词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

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

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

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

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

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

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

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

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

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

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

影响还在的古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