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怎样赏析诗句“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是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八。

这几句大意是:团团花簇像明亮的夜雪,片片绿叶像剪下的春云,风里的树影像水一样清澈洁白,经霜的枝柯像玉一样寒凉晶莹。

据李时珍讲:“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白者为银桂,黄者为金桂,红者为丹桂。

”白居易此诗所写的桂花四季飘香,花团雪白,当是开白花的“四季桂”。

这是一首借桂自喻的寓言诗,通体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

中唐以后,朝廷中党争激烈,诗人不愿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要保持自己的芳洁,不肯与小人为伍,诗中的银桂即诗人的身影。

《夜雪》白居易加上注释和赏析.…………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诗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白居易写的夜雪一诗中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时闻折竹声。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复见窗户明,虽全用侧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夜深知雪重。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下句是因,构思巧妙,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这两句变换角度。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却扣题很紧。

”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

夜雪这一首诗没有从哪一角度来描写夜雪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因此,作者没有从雪的形象这一角度来正面描写夜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鉴赏:“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

夜雪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白居易书《楞严经》《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

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古诗词朗诵比赛支持人开场白

给你一个参考。

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合:早上好!女:欢迎来到我们高一18班“诗·意蕴”古诗词朗诵比赛的现场。

男:今天我们举办朗诵比赛,旨在提高大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拔我们班的朗诵人才,代表18班参加全级比赛,在这里,我先预祝各位参赛者能够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女:首先请允许我来介绍本次比赛的评委。

首先欢迎林雪瑶老师,学生评委林小群同学、谢小红同学、刘尚昀同学、刘光林同学,评委们主要从语言、朗诵技巧和台风三方面进行打分,希望大家注意,男:每位参赛者都有一分钟的朗诵时间,我看啊今天高手如林,谁胜谁负都难以定夺,这可考到评委了,女:是的,下面我们就把舞台交给这些高手们,谁能成为最后胜利者,我们拭目以待!男:首先请出一号参赛者XXX(中间衔接,你们自己把握,要衡量时间,在9位参赛者中可适当每隔三位就准备一次衔接词,其余时间可以在台下报幕)女:9位参赛者都已朗诵完毕,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尽情抒发自己对诗词的热爱,相信在座各位也感受到他们的诚意,男:比赛进行到这,大家都感触良多,接下来林老师应该也有很多话想跟大家分享,分享她对这次比赛的看法和感受,掌声欢迎林老师。

(老师点评)男:紧张的时刻到了,诗林高手,谁将成为最后英雄?女:听你这一说,我也紧张起来了,其实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都尽力了,那就无悔了。

话虽这样说,结果还是要公布的,(男主持手上拿着结果)男:对,结果已经在我手上了,首先公布的是优秀奖,获得优秀奖的分别是……女:获得三等奖的是……男:获得二等奖的是……女:一等奖得主,呼之欲出了,就是我们的XXX同学。

恭喜!下面请出颁奖嘉宾林老师为我们获奖者颁奖。

(颁奖完毕)男:再次祝贺以上获奖者,其中一等奖得主XXX将代表我们班去参加全级朗诵比赛,希望你能再创佳绩,我们18班会一直支持你的,大家说好不好!女:今天,我们走进诗歌的美妙旋律中,去感受那缠绵悱恻的诗篇、慷慨激昂的腔调;男:今天,我们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到了大家对诗词朗诵的热爱和天赋,这让我想到了两句诗,我也来班门弄斧一下,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女:确实是好诗!我们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未来的人才我们要不断去学习它。

尽管我们比赛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但是男:诗歌的优美旋律将伴随我们一生,最后再次感谢劳苦功高的评委和热情的观众,高一(18)班“诗·意蕴”古诗词朗诵比赛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

合:再会!

名句鉴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爱国诗句《书愤...

白居易《夜雪》赏析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一】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

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张明非) 【赏析二】 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着觉,觉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御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冻醒了,不觉感到惊讶,今天夜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忽然间比往日冷了许多?要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没有天气预报的,所以也不会预先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突然的变化。

在似睡非睡之际,朦朦胧胧中,睁开眼睛一看,发现竟然连窗户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许多,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心里当然要琢磨一下,读者也在随着诗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其实在这里作者已经巧妙地把夜里下雪时的特征摆在读者的面前了,一个是气温比平时下降,所以同样的被子盖在身上,却感到阵阵寒意袭来;一个是光线比平时要亮,因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会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

不过,既然是写诗,当然不会把话说透,而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作者要把这一场大雪用他独有的表达手段呈现在读者眼前。

被子冷,是一个有关气温的感受细节,窗户明亮,是一个涉及光线的视觉细节,但由于作者是在屋里睡觉,所以仅仅感到寒冷和明亮,并不能证实就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而下面两句切入的角度,却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现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人躺在被窝里,从什么地方判断外面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呢?就是从耳边时时听到大雪压断竹枝的声音,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声音嘈杂,可能就会听不到竹枝被雪压断的细微的声响了,可这种声音在夜深人静之时,听起来却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

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愤二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赏析: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

书愤 解释 赏析哲理

介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曾任建康通判等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

《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原文 书愤①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③,铁马秋风大散关④。

塞上长城⑤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⑥伯仲间⑦! 注: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楼船:战舰 ③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④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⑤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⑥堪:可以。

⑦伯仲间:兄弟之间。

意为相差无几。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曾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点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书愤二首》之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二首》之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陆游的“书愤”诗有多首,这两首是他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

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不然,无诗矣。

”(《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

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

“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

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

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

夜雪诗词赏析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