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火焰 诗词 液体火焰

液体的火焰 诗词 液体火焰

形容“火焰”的古诗词有哪些?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魏晋:陶渊明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过白起墓》 唐代:曹邺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

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落》 唐代:白居易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

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

既兴风前叹,重命花下酌。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

桃飘火焰焰,梨堕漠漠。

独有病眼花,春风吹不落。

《渔家傲》 宋代:吕渭老 顶上铁轮飞火焰。

防身细按威神剑。

体用双行谁敢觇。

光闪闪。

何须更把茶林撼。

衲子家风存古俭。

一条概栗如天堑。

粥鼓未鸣灯火暗。

无恩念。

断崖古木横藤簟。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唐代: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

形容火焰的古诗词

1. 塞下曲六首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2. 出自蓟北门行 (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3. 北上行 (李白)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

扑不灭的火焰

成语:刻舟求剑————参考系的选取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 海市蜃楼————光的全反射1.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2.斗转星移 机械运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4.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5.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宇航员在宇宙飞船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运动学 刻舟求剑:此成语也是寓言,大致内容不必再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从物理知识角度分析,那个楚国人的错误在于未注意到运动的分解中两个分运动具有同时性.剑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随船一起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加速运动.用不了多久,等船到达目的地,剑早已沉入河底.既然丧失了竖直分运动,那么水平运动就无从谈起.不过,若是河足够深或航程足够小,“刻舟求剑”也有一定道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力学 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独木难支:大家都非常清楚,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还要从稳度的概念谈起.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实验证明,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动力学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能成功.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不仅在于水的坚持,更在于它的智慧.水在石头上溅开,接触时间极短.要使 水反方向弹开石头,就必须对水有作用力,由动量定理分析,这个力与作用时间和水滴与石头接触时的速度有关.若水滴从较高处落下,获得较大速度,则这个作用力就远大于水滴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水滴对石头的作用 力也远大于它的重力.比起其他方法来,滴水穿石可谓事半功倍. 劳而无功:花了力气却没有功效.这句成语居然和一种物理现象不谋而和,有力的作用,而没有力 方向上的位移,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功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中的“功”和生活中的“功”不同,前者是指力和物体在力方向的上位移的乘积;后者是指达到目的或某种效果.可见,物理概念和生活语言不能混为一谈. 平流缓进:为什么“平流”会造成“缓进”呢?“平流”就是指水流上下游的高度落差小.那么上游的水相对于下游的重力势能就少,根据能量守衡定律,转化为动能也就少,水流速度也就慢,于是就造成了“缓进”. 鞭长莫及: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就用它比喻力不能及.一般马鞭的使用,都是用鞭的尾部击打.当鞭子过长之后,挥舞马鞭时就起不到一次性击打的效果,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绳波.这样,绳波的振幅受到限制,要把鞭子打到马肚子上就产生了一些困难.另外,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能量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鞭子击出的力量也小了很多. 光学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之内,它...

【固体气体液体燃烧有火焰吗?固体液体气体燃烧时的表现一般都是什...

关于水的古诗: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8.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20.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本词条对我有帮助1105参考资料: 1.人类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复归于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气、土当作四个基本元素,由它们构成世界上一切物体。

直到1784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才证明水不是元素,是由两种气体化合而成的产物。

1809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测定,1体积氧和2体积氢化合,生成2体积水蒸气。

后来的科学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2.水作为液体所能起的各种作用,其他物质多半无法替代。

这多半是由于水的一些怪脾气决定的。

比如,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再冷,反而体积膨胀起来,所以冰比水轻,浮在水面,冰不善于传热,才不会一冻到底,保证水下生物安全过冬;水容热的能耐很大,是铁的10倍、沙的5倍、空气的4倍,所以海洋性气候温和,人体也靠水来保持体温;水的三态(水、冰和水气)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共存;水的凝聚性、表面张力,使岩石和土壤的缝隙中能“含”水,水能“爬”上高高的树梢,给植物送水分和养料;几乎什么物质都能溶解于水,所以鱼儿才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3.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

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

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

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

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4.用手抓一把植物,你会感到湿漉漉的,凉丝丝的,这是水的缘故。

植物含有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竟含水98%以上。

水替植物输送养分;水使植物枝叶保持婀娜多姿的形态;水参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水的蒸发,使植物保持稳定的温度不致被太阳灼伤。

植物不仅满身是水,作物一生都在消耗水。

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浇灌出来的;同样的,小麦是513公斤水,棉花是648公斤水,水稻竟高达1000公斤水。

一籽下地,万粒归仓,农业的大丰收,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哩!

液体的火焰 诗词 液体火焰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