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饥来驱我去)

作者: 魏晋   陶渊明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wèi)赠岂虚来。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知何谢,冥报以相贻(yí)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2-533

【qǐ shí 】 【乞食】
jī lái qū wǒ qù ,bú zhī jìng hé zhī !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háng háng zhì sī lǐ ,kòu mén zhuō yán cí 。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
zhǔ rén jiě yú yì ,yí zèng qǐ xū lái ?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tán xié zhōng rì xī ,shāng zhì zhé qīng bēi ;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qíng xīn xīn zhī huān ,yán yǒng suí fù shī 。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
gǎn zǐ piāo mǔ huì ,kuì wǒ fēi hán cái ;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xián jí zhī hé xiè ,míng bào yǐ xiàng yí 。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乞食作者: 陶渊明

简介诗词名句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