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作者: 清代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jiá)为无鱼。

裾:衣的前襟。
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上党从来天下脊(jǐ),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脊:脊梁。
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

1、唐圭璋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7

mén wài dōng fēng xuě sǎ jū 。shān tóu huí shǒu wàng sān wú 。bú yīng dàn jiá wéi wú yú 。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shàng dǎng cóng lái tiān xià jǐ ,xiān shēng yuán shì gǔ zhī rú 。shí píng bú yòng lǔ lián shū 。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作者: 苏轼

简介诗词名句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

⑴梅庭老:生平不详,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⑵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⑶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相关推荐

  • 苏轼
  • 浣溪沙
  • 送别
  • 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