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古诗其一,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

别董大古诗其一,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别董大古诗其一,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

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别董大古诗其一,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zhishi/bp3rhijh.html

相关推荐

  • 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高适边塞诗代表作品赏

    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

    2022-11-09
    阅读:504次
  • 离别的古诗句子唯美,40首关于离别的唯美诗句

    1.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2022-11-21
    阅读:151次
  • 安慰人的话简短精辟的诗词,安慰一个人暖心的诗词

    身边的朋友心情不好或感情受挫等,如何安慰呢?看看古代诗词人是怎么做的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选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用来安慰朋友振作起来,抖擞精神去奋斗、…

    2022-11-30
    阅读:465次
  • 别董大古诗其一,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

    2023-01-27
    阅读:271次
  • 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别董大原文内容及诗意

    别董大古诗翻译赏析,别董大原文内容及诗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4—765),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

    2023-01-28
    阅读:290次
  • 二年级别董大古诗带拼音,别董大全诗赏析及释义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

    2023-02-04
    阅读:443次
  • 别董大拼音版古诗及翻译,别董大赏析及解释诗意

    别董大拼音版古诗及翻译,别董大赏析及解释诗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2023-02-09
    阅读:67次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意?与众不同的别董大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诗中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却自有一份豪气涌起,仿佛一曲雄壮的…

    2023-02-10
    阅读:3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