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古诗带拼音朗读,晚春古诗全文鉴赏

晚春古诗带拼音朗读,晚春古诗全文鉴赏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累。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③〔解〕懂得,知道。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榆荚柳絮满天飞舞的晚春风光图,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惜春之情,礼赞了榆荚和杨花不甘示弱、勇于创造的精神境界。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面对即将离去的春天,无论是华丽的歌唱,还是朴实的表演,都会令人感动。诵读时想一想,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更深层次的赞许呢?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zhishi/lqss6im3.html

相关推荐

  • 诗经蒹葭原文带拼音,蒹葭全文拼音版朗读

    诗经蒹葭原文带拼音,蒹葭全文拼音版朗读

    简介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它是<秦风>中的一股清流。因为秦国是一个崇尚武力的邦国,但是竟然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在是一大奇事。宋朝严羽在…

    2022-11-19
    阅读:221次
  • 晚春二首其一唐韩愈,晚春古诗鉴赏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

    2022-11-28
    阅读:485次
  • 鸟鸣涧古诗带拼音,鸟鸣涧全文鉴赏

    鸟鸣涧古诗带拼音,鸟鸣涧全文鉴赏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品赏析】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

    2023-02-01
    阅读:318次
  • 晚春二首其一古诗,晚春原文及翻译注释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

    2023-02-02
    阅读:375次
  • 晚春古诗带拼音朗读,晚春古诗全文鉴赏

    晚春古诗带拼音朗读,晚春古诗全文鉴赏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

    2023-02-10
    阅读:313次
  • 古诗晚春全文的意思,韩愈的晚春古诗默写和解释

    古诗晚春全文的意思,韩愈的晚春古诗默写和解释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写暮春景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

    2023-02-15
    阅读:198次
  • 晚春古诗原文和翻译,晚春全文内容及诗意

    晚春古诗原文和翻译,晚春全文内容及诗意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

    2023-02-20
    阅读:270次
  • 晚春韩愈原文及翻译,详细解读晚春古诗的诗意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

    2023-02-27
    阅读: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