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的诗词

一曲的诗词

请高手帮我想一段有关音乐的诗词歌赋,谢谢!

写音乐写的最好的有以下几首:《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李凭箜篌引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听颖师弹琴》韩愈妮妮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以上三首是唐诗中写音乐最为经典的,分别描写了琵琶,箜篌,古琴的演奏情景,演奏者表演精彩,诗人写得更是精彩。

不愧移人、泣鬼、动景之褒扬。

另外,还有不少是写音乐的佳作。

刘长卿《原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春江花月夜》是先有的诗,后人附会的曲。

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还有几首诗,中间体到了笛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唯美的诗词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4、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5、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6、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7、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9、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20、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21、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4、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2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6、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7、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28、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9、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3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1、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32、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33、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34、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35、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6、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37、 也许是前世的姻 也许是来生的缘 错在今生相见 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38、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39、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

回首彼岸。

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40、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41、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42、 举杯独醉,饮罢飞,茫然又一年岁。

43、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

来世你渡我,可愿?4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45、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47、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48、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49、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50、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作一首诗词曲

【小题1】夕阳 落花 归燕【小题2】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小题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词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时的情形来分析即可。

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惜春伤感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内容浅显易懂,易于概括。

做答时既要理解诗句的大意,又要回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本题找出“夕阳 、落花、 归燕”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是触发情感的直接原因,“小园香径独徘徊”是内心情感在行动上的表现,“独”是“孤独”的意思,从这个词不难看出作者因伤春而产生的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

【小题3】试题分析:从修辞上,此句主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从内容上看,此句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伤春之情,更借此抒写了青春易逝的感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的能力。

点评:诗句的赏析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角度一致,有修辞的首选修辞的角度,还可以从内容、手法、情感、哲理等角度加以赏析。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

求一首诗词!

晏殊(宋) 浣 溪 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

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

香径:散发着落花香味的小路。

评解: 此词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

上片天气、亭台、夕阳,依稀去年光景。

词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 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花落燕归,更是触目伤情,抑郁难解,只有徘徊香径而已。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此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属对工巧;思致缠绵,是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情文并茂,音律谐婉,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集评: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遇。

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谐不邻俗,婉不嫌弱。

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

上片三句,因今思昔。

现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

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年光景。

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

“无可”两句,属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

盖既伤花落,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

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而已。

余味殊隽永。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

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李商隐《锦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翦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周南·关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陆游《钗头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诗词曲是什么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曲:盛于元。

元曲分杂剧、散曲。

散曲又有套数。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1、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

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一曲的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