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诗词原文)

杨慎 诗词原文

杨慎的诗词

1、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

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

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

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

...

临江仙杨慎诗词有哪些代表作?

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 这一首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代表作了,还用作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通过古风曲子的演绎,更添许多悲壮的味道。

2、《出郊》明·杨慎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赏析:把白鹭和绿色的田地作为对比,并用了点破这样的动词,很生动的一幅田园画面就跃然纸上了。

3、《鹧鸪天·元宵后独酌》明·杨慎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赏析:迟迟月和翦翦风把一幅寂寞孤冷的场景烘托得更冷清,以此带出在节日思念家乡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4、《转应曲》明·杨慎银烛。

银烛。

锦帐罗帏影独。

离人无语消魂。

细雨斜风掩门。

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更点。

赏析:银烛映在锦帐之上,虽然倒影出重重的影子,孤独的人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孤独入骨。

5、《少年游·红稠绿暗遍》明·杨慎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花谢人稀,柳浓莺懒,烟景属蜂衙。

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

带眼频移,琴心慵理,多病负年华。

赏析:虽然街上已经春色很浓,却人烟稀少,让人更是无心赏景,久病缠身的人总是虚度光阴。

《中华好诗词》中的《杨慎临江仙》全文是什么?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注释(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

《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

《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

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

也指美好的岁月。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艺术特点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词中“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

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创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

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

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作者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

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

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

贬谪以后,特多感愤。

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著作达百余种。

后人辑为《升庵集》。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so.gushiwen.org/view_70696.aspx

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

第一段 总说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西江月 滚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

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

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第二段 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

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

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

打入渔樵话里听。

西江月 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

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

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第三段 说秦汉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

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

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第四段 说三分两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江月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

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

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第五段 说南北史 清平乐 闲行间坐,不必争人我。

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鸦。

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西江月 飒飒西风渭水,萧萧落叶长安。

英雄回首北邙山,虎斗龙争过眼。

闲看坝桥杨柳,凄凉露冷风寒。

断蝉声里凭阑干,不觉斜阳又晚。

第六段 说五胡 点绛唇 暮鼓晨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

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

西江月 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

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

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

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

第七段 说隋唐二代 临江仙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

秦宫汉苑晋家茔,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

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

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西江月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

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

杨柳凄迷汴水,丹青惨淡凌烟。

乐游原上草连天,飞起寒鸦一片。

第八段 说五代史 定风波 雨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干忙。

白发渔樵诸事懒,萧散。

闲谈今古论兴亡。

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至隋唐。

看到史官褒贬处,得避。

不摇纨扇自然凉。

西江月 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

残篇断简记英雄,总为功名引动。

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

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

第九段 说宋辽金夏 蝶恋花 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

总是英雄汉,物有无常人有限。

到头落得空长叹。

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王乌江岸。

早悟夜筵终有散,当初赌甚英雄汉。

西江月 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

争强赌胜弄刀兵,谁解倒悬民命。

富贵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败总虚名,一枕南柯梦醒。

第十段 说元史 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

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

清景好天良夜,赏心春暖花香。

百年身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西江月 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

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

凉州词 古诗翻译

凉州词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9、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

凉州词的原文

凉州词 开放分类: 音乐、文学、诗词、唐诗、乐府 目录? 凉州词(王之涣) ? 【注释】 ? 【简析】 ? 【赏析】 ? 【趣闻】 ? 凉州词(王翰) ? 【译诗】 ? 【赏析】 ? 凉州词(薛逢) ? 凉州词(张籍) ? 【注释】 ? 【赏析】 ? 凉州词(薛逢) ? 凉州词(张籍) ? 【注释】 ? 【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9、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

歌颂长江的诗词

作品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凉州词》诗,全文

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希望能帮上你凉州词 凉州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

[编辑本段]凉州词 唐 . 王之涣 (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翻译】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须:何必。

【简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编辑本段]凉州词(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 1.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3.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4.君:你。

5.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6.催:催人出征。

【译文】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赏析】 诗...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

江南春 古诗出自哪本书

【名称】:江南春 【年代】:晚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言绝句 【类别】:山水诗 【选自】:《樊川集》作品原文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注释】 1、郭:外城。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作品鉴赏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只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

杨慎(诗词原文)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