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38个)

不绝如缕 [bù jué rú lǚ]
《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巴人下里 [bā rén xià lǐ]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吹篪乞食 [chuī chí qǐ shí]
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荡气回肠 [dàng qì huí cháng]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断章取义 [duàn zhāng qǔ y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繁弦急管 [fán xián jí guǎn]
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顾曲周郎 [gù qǔ zhōu láng]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铿锵有力 [kēng qiāng yǒu lì]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连绵不断 [lián mián bù duàn]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若即若离 [ruò jì ruò lí]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丝竹管弦 [sī zhú guǎn xián]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驷马仰秣 [sì mǎ yǎng mò]
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
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宛转悠扬 [wǎn zhuǎn yōu yáng]
鲁迅《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亡国之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下里巴人 [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响遏行云 [xiǎng è xíng yún]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一板三眼 [yī bǎn sān yǎn]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唱三叹 [yī chàng sān tàn]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抑扬顿挫 [yì yáng dùn cuò]
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异曲同工 [yì qǔ tóng gōng]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杂乱无章 [zá luàn wú zhāng]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震耳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不同凡响 [bù tóng fán xiǎng]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靡靡之音 [mǐ mǐ zhī yīn]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虚无飘渺 [xū wú piāo miǎo]
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余音缭绕 [yú yīn liáo rào]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余音绕梁 [yú yīn rào liáng]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击节称赏 [jī jié chēng shǎng]
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绕梁三日 [rǎo liáng sān rì]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阳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肉竹嘈杂 [ròu zhú cáo z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
珠落玉盘 [zhū luò yù pán]
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非常动听
游鱼出听 [yóu yú chū tīng]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水里的鱼游到水面上来听音乐。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弦歌之声 [xián gē zhī shēng]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丝竹八音 [sī zhú bā yīn]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郑卫之曲 [zhèng wèi zhī qǔ]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
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词语(3个)

袅袅不绝、千部一腔、乐以道和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chengyudaquan/gqohi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