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曲阿 丹阳 诗词

形象曲阿 丹阳 诗词

“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

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

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

”[7]此说值得商榷。

汉魏无“纶巾”之名,史称“葛巾”。

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九云:“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

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

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

”这种情况延续至晋,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三六“国子祭酒”条引《齐职仪》云:“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

”“葛巾”与“羽扇”相连,则是诸葛亮。

同书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

”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陈寿《三国志》中的魏、蜀、吴三书,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单独传世的,见《旧唐书·经籍志》著录。

前引《蜀书》记载,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说明它是现已亡佚的裴松之注文。

这条注文与《裴子语林》记载大致相同,可见它们应该是同出一源。

葛巾又称纶巾,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

《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

(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

既见,与帝共谈移日。

”谢万为谢安弟。

《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是为纶。

”前引晋令规定,太学生才戴葛巾。

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别称纶巾,否则就有违制之嫌。

谢氏兄弟如此装扮,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

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

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

”[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贱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

[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纷争,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并使离间计,但也从中可见,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当时就流传甚广。

据史家研究,《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

嗣后笔记传奇中,三国故事逐渐丰富。

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

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

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

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

宋代专称“说三分”的出现,说明了三国故事在说书艺人中的重要地位。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云:“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可见经“说三分”的传播,三中故事日益深入人心,举国上下妇孺皆知。

过去人们认为,蜀汉正统为罗贯中《三国...

“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

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

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

”[7]此说值得商榷。

汉魏无“纶巾”之名,史称“葛巾”。

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九云:“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

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

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

”这种情况延续至晋,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三六“国子祭酒”条引《齐职仪》云:“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

”“葛巾”与“羽扇”相连,则是诸葛亮。

同书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

”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陈寿《三国志》中的魏、蜀、吴三书,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单独传世的,见《旧唐书·经籍志》著录。

前引《蜀书》记载,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说明它是现已亡佚的裴松之注文。

这条注文与《裴子语林》记载大致相同,可见它们应该是同出一源。

葛巾又称纶巾,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

《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

(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

既见,与帝共谈移日。

”谢万为谢安弟。

《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是为纶。

”前引晋令规定,太学生才戴葛巾。

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别称纶巾,否则就有违制之嫌。

谢氏兄弟如此装扮,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

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

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

”[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贱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

[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纷争,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并使离间计,但也从中可见,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当时就流传甚广。

据史家研究,《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

嗣后笔记传奇中,三国故事逐渐丰富。

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

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

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

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

宋代专称“说三分”的出现,说明了三国故事在说书艺人中的重要地位。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云:“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可见经“说三分”的传播,三中故事日益深入人心,举国上下妇孺皆知。

过去人们认为,蜀汉正统为罗贯中《三国...

古代诗人的籍贯

字孝通。

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其先世为太原人。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

&lt,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

一生困顿;<&lt,又举博学鸿词科;--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字浩然,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

&lt,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字伯玉,河南人、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孟浩然(689-740),名浩。

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唐才子传》-辛文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

其诗直抒胸臆,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年轻时使年任侠?),人称柳柳州,字子厚,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

&lt,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

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晚年号香山号士,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

诗多讽喻时政,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

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

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

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

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

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

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一首为最有名。

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

”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

诗多写自然景物。

<<--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

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

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

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

描写丹阳黄酒的诗歌

丹阳黄酒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名人对丹阳黄酒赞美的诗词。

下面选录的是诗人对丹阳黄酒讴歌诗词的一部分。

1.南朝梁元帝萧绎:“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

”(新丰是丹阳境内盛产美酒的集镇之一) 2.唐代诗人李白40岁时(公元740)官场失意,为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漫游祖国大好河山,经新丰镇“小憩”有诗: 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

对君君不乐,花月余愁何。

3. 李白在《客中行》对丹阳黄酒写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4. 李白在《少年行》中写到: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5.唐代诗人陈存在《丹阳作》中写道: 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

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阳。

6.元代诗人萨都在《练湖曲》中写道: 丹阳使者坐白日,小吏开瓮宫酒香。

倚栏半醉风吹醒,万顷湖光落天影。

7.清代文人周玉瓒在《练湖竹仗词》中写道: 湖里山神拨酒时,曲阿好酒古来知。

8.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于1980年9月中秋节为丹阳封缸酒题词:味轻花露,色似洞中春。

9.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彭炎院长于1986年11月为丹阳封缸酒题词: 丹阳酒,数封缸。

醇玉香,益高康。

四海飘香闻高亦, 政明豪饮三百觞。

10.原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同志于1987年11月为丹阳黄酒题词: 千年佳酿,五洲飘香。

11. 我国著名发酵专家秦含章教授于1987年12月为丹阳黄酒题词: 丹阳封缸,万吨佳酿。

国家金奖,鲜甜爽香。

...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

描写诗歌人物形象词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优游自在的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田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偾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形容武将的诗词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jixiangmimi | 06-06-24六州歌头 项羽庙李 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偾梗 冻ぞā?血染中原战。

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刃,掩泉扃。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李冠词作鉴赏此为咏史怀古词。

全词通篇隐括《 史记 》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在词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

全词音调悲壮,气势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约绮靡的词风之外,又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慷慨之气,有力地开拓了词境和词意。

上片起首两句用笔不凡 ,高屋建瓴,导引全词,概括叙述秦亡后,刘邦和项羽的角逐。

以下四句,转而追叙项羽起兵反秦时的强大声势:“鞭寰宇”,写他欲以力征天下,以成霸王之业。

“驱龙虎”,写他有龙虎一般的战将供他驱使,“ 扫?偾梗 冻ぞā保?在河北巨鹿救赵之战中,他俘虏了秦朝大将王离,招降了主帅章邯,彻底消灭了秦军主力,注定了它的灭亡。

以上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项羽巨发展壮大以及消灭秦军主力的赫赫战功。

“血染中原战”一句,笔峰突转 ,与起首两句呼应,将视野拉回楚汉相争的战场。

“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形势急转直下 ,项羽所扶植起来的张耳、陈余等人,在刘邦看来,只不过是鹰犬而已,结果张耳投降,陈余被杀,不附汉的众诸候,一个一个被消灭,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转强为弱,陷入困境,率众南走。

上片结尾七句,通过描写垓下之围中楚军于月明之夜土崩瓦解、四面被围,项羽惊闻楚歌四起,而与虞姬泣别的悲壮场面,形象地描绘出项羽英雄末路、惨烈凄楚的形象。

过片四句,以精炼而生动的语言表现虞姬对项羽忠贞不二的真挚感情、可歌可泣的节烈行为,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悲剧形象。

“时不利”到“忍偷生”,写项羽突围后先困于阴陵,继又单骑被楚兵追至乌江自刎身亡的惨烈结局,使项羽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

“功盖世,何处见遗灵。

”表现了词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

“江静”两句营造出一片荒寂景象,和项氏当年反秦时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拍三句收束全篇,点明主旨,表达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抒写了词人对项羽的无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这首词对楚汉相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虚实结合,高度凝炼,色彩鲜明,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富于历史的形象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扼腕感叹,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称此词为宋豪放词、怀古词中的杰出代表,当不为过。

描写岳飞的 满江红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周瑜的杜甫的 蜀相 写诸葛亮的辛弃疾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到孙权,寄奴,廉颇等人

如何赏析诗句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贺知

形象曲阿 丹阳 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