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王昭君的诗词(有关昭君出塞的诗词)

形容王昭君诗词 有关昭君出塞的诗词

有没有什么描写王昭君的诗词啊?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赏析】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翦伯赞(一)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鸣镝,响箭。

求写王昭君的诗词,及抒发的感情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 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 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

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离乡背井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

呼韩邪死,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词》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胡曾 《咏史诗·汉宫》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三槐居语文网,a \ Q&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诗人的感受是深刻的:应该是汉人最感难堪的乐曲现在却被汉宫当作新声来翻奏;昭君的琵琶曲早已传至家乡故里并成为时尚,但真正知会其中怆怀悲思的又有几人?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

这种平易婉曲的语言与从容寄慨的抒情相辅相成,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其二 这首诗更是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你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你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来犯之敌呢?欧阳修的诗歌在针砭时弊上,比王安石更进一步,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可评作咏王昭君诗歌中的问鼎之作。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姿?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清朝历史学家刘献廷的这首咏昭君诗表达同一个意思: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更进一步,他写道,后宫里的美女,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

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翦伯赞(一)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鸣镝,响箭。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

《辞》前有《序》,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

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其辞曰:“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诀木及终,前驱己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的。

继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唐代有东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

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

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

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或者优美的句子?

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欧阳修: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此外还有最有名的一句 公主琵琶幽怨多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

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

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

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替毛延寿开脱。

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

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

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

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

《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

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

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

因此赋。

)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

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悔随流水。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关于王昭君的诗

鲍照的《王昭君》: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李白的二首《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元代诗人虞集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白居易的《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张翥 《昭君怨》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

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鬃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 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苏轼的《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去时忧色衰。

古来人生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李商隐的《王昭君》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

关于昭君出塞的诗词

关于王昭君的诗词:《王昭君》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王昭君》 作者: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咏怀古迹五首》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作者:李白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王昭君歌》 作者:刘长卿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怨词》 作者: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的诗词,急求!

咏王昭君的诗词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

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

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

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替毛延寿开脱。

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

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

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

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

《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

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

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

因此赋。

)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

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悔随流水。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

关键还是在于促进汉匈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后,丰姿秀美,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也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

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 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 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 掖庭待诏。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群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呼韩邪死,又依匈奴婚俗,嫁给呼韩邪前妻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二女,长女卜居次,次女当于居次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的非比贡献。

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题昭君图》诗云:“玉筋嘀红别汉京,天骄含笑拟长城,旁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千万兵)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王昭君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竞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的夺目光彩,也是南北文化合创的宠儿。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拔乱反正的赞颂

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另外: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王昭君死...

为什么许多古人都写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

用俗语就是智慧与美貌并重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

形容王昭君的诗词(有关昭君出塞的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2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