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名篇

诗词名篇

请问咏花的长篇诗词,长一点,朗诵用的。

上当百雉城。

借问此何地。

我来偶见之,暄动摇频。

黄花三四穗,偏怜葵叶红,馥烈随微风。

欹红醉浓露凌霄花 唐·白居易《咏凌霄花》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芍药 唐·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 凡卉与时谢,蒨尔发荒丛,生在蓬藋中。

芸香 宋·梅尧臣《唐书局丛莽中得芸香一本》 有芸如苜蓿,妍华丽兹晨,悠悠南国人。

愿致溱洧赠。

孤赏白日暮,不欲有蠹虫,删修多钜公,窈窕留馀春,南接文昌宫。

夜窗蔼芳气。

是产兹弱本,乃穉彼蘙蒙,幽卧知相亲。

草盛芸不长。

岂料凤阁人。

天喜书将成,结实植无穷

请问咏花的长篇诗词,长一点,朗诵用的。

幽卧知相亲,暄风动摇频,窈窕留馀春,偏怜葵叶红。

我来偶见之,不欲有蠹虫,南接文昌宫,删修多钜公。

岂料凤阁人,结实植无穷。

愿致溱洧赠。

上当百雉城。

借问此何地。

黄花三四穗,生在蓬藋中。

孤赏白日暮,蒨尔发荒丛。

欹红醉浓露。

是产兹弱本。

草盛芸不长,悠悠南国人凌霄花唐·白居易《咏凌霄花》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芍药唐·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凡卉与时谢,馥烈随微风。

芸香宋·梅尧臣《唐书局丛莽中得芸香一本》有芸如苜蓿。

天喜书将成,妍华丽兹晨,乃穉彼蘙蒙。

夜窗蔼芳气...

跪求诗词 无论古今中外 篇幅稍长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

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

李清照的诗词及译文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

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

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十分清楚而委婉。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

作者用寥寥44个字,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即如周济所说。

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

“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照应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曲牌】。

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 更,踏之意.蹴罢秋千:指荡完秋千. 慵:懒、困倦意.慵整: 蹴点绛唇 【宋】李清照蹴罢秋千:大醉。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

”(《宋四家词选序论》)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憔悴”不堪了,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

据载,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踩。

”唐·吴融《情》诗,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其工力不只体现在文字音韵方面。

陈廷焯认为过分强调文笔之奇,是论词的左道(《白雨斋词话》卷一)。

这十四个字亦不仅发自声口,她走投无路。

花与人相衬。

还有“乍暖还寒”句,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首先是以凝炼的文字。

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显得格外的娇美,即所谓“葬毕,余无所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雁字回时,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又分五声,又分六律,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那时是唱给人听的: 此词不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

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词笔,起来慵整纤纤手,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庚申(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到了中年,家门罹难,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

【注释】: 沉醉,梅萼插残枝,反衬“黄花”的痴情,她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

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薄酒旋醒寒彻寒,主张歌词分五音。

些《花草粹编》作“此”【赏析】,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诉衷情》【内容】;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

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

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

”这不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

不是吗。

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撰《快活声声慢》。

”先臣再拜承命,二进酒而成,五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

蓦然间,惊叹不已。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

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花草粹编》题此词作“枕畔闻残梅喷香”,景况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

在一个早春的夜晚,词人酒醉回到卧房,连头上的钗、簪等物也无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

头上插着的梅花也因蹭磨而成为蔫萎的残枝败朵,但越发散发出诱人的幽香。

酒力渐渐消退,这股清幽的芳香不断袭来,终于使词人从睡梦中苏醒。

梅香扰断了她的好梦,使她在梦境中回到北国故乡的愿望无法实现。

词人无限感叹,惘然若失。

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

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旬“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

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梦中得归故乡,所以心情暂时很美。

词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浓,打断了自己的美梦。

她的梦魂本来正沿着回乡之路,飘飘忽忽飞得很远很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

但这美梦却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

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

这种幽怨象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

“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倩,欲归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

瀑布 石延年赏析

北宋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

性格豪放,慕古人奇节伟行,好纵酒漫游,吟啸歌呼,是当时众口称誉的“奇才”。

他论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见。

仁宗初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强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后来发生的西夏侵宋战争证实了他的预见。

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东地区,布置防务,筹备粮草,才干精练,令人称奇。

早在真宗末年,诗坛上即盛行“西昆体”,以雕章丽句为胜,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诗,因此受到后来大力发动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战友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的推重。

石介与苏舜钦称延年为“诗之豪”(注:参见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全宋诗》卷二六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苏舜钦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梅尧臣也把他看作志同道合的亲密诗友(注: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全宋诗》卷二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页。

)。

欧阳修更赞扬他“气貌伟然,诗格奇峭。

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

[1](p271) 石延年比欧、梅、苏年长,他于仁宗“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2](p439) 其诗作数量丰赡,可惜大量散佚。

苏舜钦说:“曼卿资性轩豁,遇者辄咏,前后所为不可胜计,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余篇。

”[3] 后来,这部苏氏作序的诗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诗》仅辑录得其诗四十余首。

由于存诗甚少,后人论宋诗,对他重视不够。

许总先生在《宋诗史》中为石延年专设一节,侧重论述他在宋诗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析较为简略。

(注:参见许总《宋诗史》第139~147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一篇专论石延年诗歌的文章。

其实,对石延年这硕果仅存的40余首诗歌做深入细致的评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我们仍可发现这位北宋诗豪的杰出才华,领略其诗作的鲜明艺术特色、风格、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既可从中学习借鉴、吸取艺术营养,又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北宋诗坛的创作态势与风貌。

这便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机。

诗歌是诗人心灵体验与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现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心态。

性格豪迈奇伟的石延年,其诗确有意气标举、雄奇豪放的风格。

苏舜钦在为石延年诗集作序时,便指出其诗“振奇发秀”,“劲语蟠泊”,“气横意举,洒落章句之外”。

[3] 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赞颂他:“作诗几百篇,锦组联琼裾。

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

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

”[4](p60) 今存石延年诗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鱼”的奇险怪诞之作,但在其写景咏物篇中,却不乏气横意举、雄壮遒丽的风格,试看五律《瀑布》: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

(注:《全宋诗》卷一七六。

以下所引石延年诗均同,不再注出。

)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

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

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

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

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

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

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5](p38—39) 笔者深表赞同。

《送人游杭》是石延年借送别题材描写杭州胜景的佳作,诗云: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怀古慨今之笔,表现行人与送者诗酒风流、豪放飘逸之气度情怀。

颈联写眼前所见水荇江云之光色意态,明暗映照,清新妍丽。

尾联写他欲追随友人共看钱塘八月狂潮,用虚笔展现出壮阔景象,令人神往。

读此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诗“倍楚桥”三字,意思含糊,有凑韵之迹。

但全篇意横气举,洒脱自如,颇有盛唐诗的气象风神,在当时的诗中应是不同凡响之作。

石延年描绘园林景色的名篇《金乡张氏园亭》,则在细致的观察、新鲜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现中,显示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意新语工,表现细致,平淡中深蕴理趣的格调: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家。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这首七律在写景中含蓄表现园主人的豪情雅量,构思巧妙。

诗人运用白描、拟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写景抒情。

诗中景物意象丰富,章法严谨,对仗工稳,句法多变,炼字精警。

从全篇看,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有味。

“乐意相关...

瀑布 石延年赏析

北宋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

性格豪放,慕古人奇节伟行,好纵酒漫游,吟啸歌呼,是当时众口称誉的“奇才”。

他论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见。

仁宗初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强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后来发生的西夏侵宋战争证实了他的预见。

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东地区,布置防务,筹备粮草,才干精练,令人称奇。

早在真宗末年,诗坛上即盛行“西昆体”,以雕章丽句为胜,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诗,因此受到后来大力发动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战友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的推重。

石介与苏舜钦称延年为“诗之豪”(注:参见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全宋诗》卷二六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苏舜钦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梅尧臣也把他看作志同道合的亲密诗友(注: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全宋诗》卷二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页。

)。

欧阳修更赞扬他“气貌伟然,诗格奇峭。

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

[1](p271) 石延年比欧、梅、苏年长,他于仁宗“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2](p439) 其诗作数量丰赡,可惜大量散佚。

苏舜钦说:“曼卿资性轩豁,遇者辄咏,前后所为不可胜计,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余篇。

”[3] 后来,这部苏氏作序的诗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诗》仅辑录得其诗四十余首。

由于存诗甚少,后人论宋诗,对他重视不够。

许总先生在《宋诗史》中为石延年专设一节,侧重论述他在宋诗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析较为简略。

(注:参见许总《宋诗史》第139~147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一篇专论石延年诗歌的文章。

其实,对石延年这硕果仅存的40余首诗歌做深入细致的评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我们仍可发现这位北宋诗豪的杰出才华,领略其诗作的鲜明艺术特色、风格、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既可从中学习借鉴、吸取艺术营养,又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北宋诗坛的创作态势与风貌。

这便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机。

诗歌是诗人心灵体验与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现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心态。

性格豪迈奇伟的石延年,其诗确有意气标举、雄奇豪放的风格。

苏舜钦在为石延年诗集作序时,便指出其诗“振奇发秀”,“劲语蟠泊”,“气横意举,洒落章句之外”。

[3] 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赞颂他:“作诗几百篇,锦组联琼裾。

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

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

”[4](p60) 今存石延年诗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鱼”的奇险怪诞之作,但在其写景咏物篇中,却不乏气横意举、雄壮遒丽的风格,试看五律《瀑布》: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

(注:《全宋诗》卷一七六。

以下所引石延年诗均同,不再注出。

)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

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

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

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

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

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

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5](p38—39) 笔者深表赞同。

《送人游杭》是石延年借送别题材描写杭州胜景的佳作,诗云: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怀古慨今之笔,表现行人与送者诗酒风流、豪放飘逸之气度情怀。

颈联写眼前所见水荇江云之光色意态,明暗映照,清新妍丽。

尾联写他欲追随友人共看钱塘八月狂潮,用虚笔展现出壮阔景象,令人神往。

读此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诗“倍楚桥”三字,意思含糊,有凑韵之迹。

但全篇意横气举,洒脱自如,颇有盛唐诗的气象风神,在当时的诗中应是不同凡响之作。

石延年描绘园林景色的名篇《金乡张氏园亭》,则在细致的观察、新鲜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现中,显示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意新语工,表现细致,平淡中深蕴理趣的格调: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家。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这首七律在写景中含蓄表现园主人的豪情雅量,构思巧妙。

诗人运用白描、拟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写景抒情。

诗中景物意象丰富,章法严谨,对仗工稳,句法多变,炼字精警。

从全篇看,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有味。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是什么意思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首《采桑子》原有小题:“塞上咏雪花”,是容若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当中写成的。

和他的京华词作、江南词作不同,容若的塞外作品自有一番别种风情,正是一方水土造就了一类词风。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令词,但容若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了传统咏物诗词的一个内部分野,造出了一种“错位”的手法。

不同于传统咏物的诗词名篇。

前人有咏雪、有咏花,容若咏的却是“雪花”——他完全抛开了咏雪的成规,把雪花当作和牡丹、菊花一样的“花儿”来作歌咏,以咏花的传统来咏雪,给读者的审美观感造成了一种新奇的错位,这正是容若才调高绝而天马行空、自由挥洒而独出机杼的一例。

“非关癖爱轻模样”,这一句化自孙道绚的咏雪词“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轻模样”这个词,略显轻浮、轻薄之气,似是在说:这种轻浮的模样不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喜欢的。

是呀,雪花无根,轻轻薄薄,一个劲儿地乱飘而没有一点点稳重的样子,哪像牡丹的稳重,哪像梅花的孤高,简直就是一种再轻浮不过的花儿了么!——看,如果是以咏雪的角度来咏雪,自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一旦把雪花也当作是群芳之一种,以花儿的标准来评判它、衡量它,就会发现它竟然如此的不合格!这就是错位手法在凭空地制造矛盾,制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矛盾,然后,再以一种新奇的手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容若像是在用一副自我辩解的口气:我也知道雪花是一种轻浮的花儿,而我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这种轻浮之美的人,我之所以喜欢雪花,只是因为它在群芳尽绝的寒冷地带里如此惊人地显示了它那与众不同的美。

它的美是孤独的,只属于“冷处”,在其他地方全然不见,而相反地,在它自己的寒冷世界里也一样看不见其他的花儿。

那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孤独、这样的与群芳难以和谐共处呢?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这一句是全词当中的点睛之笔,表面上在解答上一句里留下来的关于雪花的疑问,实则却是容若的自况:雪花的根芽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天外,它和我一样,不属于这个绚烂富贵的金粉世界,它虽然美丽,但绝不会与牡丹、芍药为伍。

这里,便呈现出了全词当中的第二次错位:如果雪花没有生在寒冷孤绝的天外,而是生在人见人羡的牡丹和芍药们的富贵世界里,这对它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而我,一个本属于山水林泉的诗人词客,生长在富贵之家、奔波于仪銮之侧,这种人见人羡的生活对我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 这便是本性与环境的错位,就如同林妹妹嫁给了薛蟠,就如同妙玉被方丈指派去给寺庙里“请”佛像的游人们开光收费。

(小注:就如同让好熊哥哥模仿安意如的风格去讲解纳兰词。

^_^) 这种天性与环境的错位便造成了这样一种感受:生活是一场早经注定的悲剧,是以一己之力极难摆脱的悲剧,而生活又不得不在这个错位的悲剧中继续下去。

这便是一种凄凉到骨的无奈,明知生活在别处,脚力却走不到那里,就算你仅仅是讲给人听,也没人信你。

“谢娘别后谁能惜”,“谢娘”前文已经讲过,一般是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但这里的谢娘却实有所指,就是那位晋代才女谢道蕴。

当初,谢道蕴比拟雪花,以一句“柳絮因风起”得享大名,可谓是雪花的红颜知己,而如今,谢才女早已红粉成灰,你这生长于孤独、生长于天外的雪花还能够寻找到第二位知己吗? 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容若这“谢娘”一词看似实指,其实一语双关,它并没有舍弃这个美丽词汇里“对心爱女子的代称”的意象。

这个谢娘到底是谁呢?一定就是容若的发妻卢氏。

他们在一起仅仅生活了三年,三年的知心的快乐换来了一生的悼亡与思念。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在谢道蕴之后,没有人再对雪花报以真切的怜惜了,雪花孤零零地在天涯飘泊,和人间的世界交集和不融合;在卢氏之后,又还有哪位红粉、哪双红袖,对容若报以同样的相知呢?只任容若孤零零地在富贵的人间飘泊不息,和嚣嚣嚷嚷的人群交集而不融合。

他虽然生活在他的社会里,对于他的社会,他却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

锦衣玉食的生活是那么稳固、那么牢靠,但对容若而言,这却不是稳固,而是飘泊,不是家乡,而是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和雪花做伴的,有寒月,有悲笳,有张狂的西风,有大漠的流沙。

这一切苍凉的符号密集地堆积出了一个苍凉的意境,之后,戛然而止。

戛然而止的背后到底是些什么呢?雪花可在思念着千年之前的那位谢娘,容若可在思念着三生三世之前的那另一位谢娘?雪花可曾在北方的极寒之地找到自己的天堂?容若可曾在注定的那个金粉世家里冲到自己的渔村蟹舍?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句词的意思?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首《采桑子》原有小题:“塞上咏雪花”,是容若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当中写成的。

和他的京华词作、江南词作不同,容若的塞外作品自有一番别种风情,正是一方水土造就了一类词风。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令词,但容若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了传统咏物诗词的一个内部分野,造出了一种“错位”的手法。

——传统咏物的诗词里,咏雪早有名篇,譬如祖咏《望终南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再如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花的名篇也有很多,比如薛涛的《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咏物名篇之中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祖咏《望终南余雪》那样的写生图,但见物态而不见我心,一类是薛涛《牡丹》那样的比兴式的借题发挥体,由物而及我,明言是物而实言是我。

从这层意义上说,容若的这首咏雪小令即属于后者。

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前人有咏雪、有咏花,容若咏的却是“雪花”——他完全抛开了咏雪的成规,把雪花当作和牡丹、菊花一样的“花儿”来作歌咏,以咏花的传统来咏雪,给读者的审美观感造成了一种新奇的错位,这正是容若才调高绝而天马行空、自由挥洒而独出机杼的一例。

“非关癖爱轻模样”,这一句化自孙道绚的咏雪词“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轻模样”这个词,略显轻浮、轻薄之气,似是在说:这种轻浮的模样不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喜欢的。

是呀,雪花无根,轻轻薄薄,一个劲儿地乱飘而没有一点点稳重的样子,哪像牡丹的稳重,哪像梅花的孤高,简直就是一种再轻浮不过的花儿了么!——看,如果是以咏雪的角度来咏雪,自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一旦把雪花也当作是群芳之一种,以花儿的标准来评判它、衡量它,就会发现它竟然如此的不合格!这就是错位手法在凭空地制造矛盾,制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矛盾,然后,再以一种新奇的手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容若像是在用一副自我辩解的口气:我也知道雪花是一种轻浮的花儿,而我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这种轻浮之美的人,我之所以喜欢雪花,只是因为它在群芳尽绝的寒冷地带里如此惊人地显示了它那与众不同的美。

它的美是孤独的,只属于“冷处”,在其他地方全然不见,而相反地,在它自己的寒冷世界里也一样看不见其他的花儿。

那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孤独、这样的与群芳难以和谐共处呢?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这一句是全词当中的点睛之笔,表面上在解答上一句里留下来的关于雪花的疑问,实则却是容若的自况:雪花的根芽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天外,它和我一样,不属于这个绚烂富贵的金粉世界,它虽然美丽,但绝不会与牡丹、芍药为伍。

这里,便呈现出了全词当中的第二次错位:如果雪花没有生在寒冷孤绝的天外,而是生在人见人羡的牡丹和芍药们的富贵世界里,这对它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而我,一个本属于山水林泉的诗人词客,生长在富贵之家、奔波于仪銮之侧,这种人见人羡的生活对我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这便是本性与环境的错位,就如同林妹妹嫁给了薛蟠,就如同妙玉被方丈指派去给寺庙里“请”佛像的游人们开光收费这种天性与环境的错位便造成了这样一种感受:生活是一场早经注定的悲剧,是以一己之力极难摆脱的悲剧,而生活又不得不在这个错位的悲剧中继续下去。

这便是一种凄凉到骨的无奈,明知生活在别处,脚力却走不到那里,就算你仅仅是讲给人听,也没人信你。

“谢娘别后谁能惜”,“谢娘”前文已经讲过,一般是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但这里的谢娘却实有所指,就是前文也已经介绍过的那位晋代才女谢道蕴。

当初,谢道蕴比拟雪花,以一句“柳絮因风起”得享大名,可谓是雪花的红颜知己,而如今,谢才女早已红粉成灰,你这生长于孤独、生长于天外的雪花还能够寻找到第二位知己吗? 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容若这“谢娘”一词看似实指,其实一语双关,它并没有舍弃这个美丽词汇里“对心爱女子的代称”的意象。

这个谢娘到底是谁呢?一定就是容若的发妻卢氏。

他们在一起仅仅生活了三年,三年的知心的快乐换来了一生的悼亡与思念。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在谢道蕴之后,没有人再对雪花报以真切的怜惜了,雪花孤零零地在天涯飘泊,和人间的世界交集和不融合;在卢氏之后,又还有哪位红粉、哪双红袖,对容若报以同样的相知呢?只任容若孤零零地在富贵的人间飘泊不息,和嚣嚣嚷嚷的人群交集而不融合。

他虽然生活在他的社会里,对于他的社会,他却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

锦衣玉食的生活是那么稳固、那么牢靠,但对容若而言,这却不是稳固,而是飘泊,不是家乡,而是天涯。

“...

关于苏东坡的励志名言警句(注明出处

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潮州韩文公庙碑》见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

《论语·阳货》:“苟患失之(指失去富贵),无所不至矣。

”伪:伪诈,欺骗。

这两句大意是:一些人为了争权夺利,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上天是不容许他们这样伪诈的。

这两句可借以说明:有些人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但天理难容,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上神宗皇帝书》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寿:长命。

元气z精神。

这两句大意是:人寿命的长短在于他的精神.而国运的长短在于社会风俗。

人的寿命与其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精力旺盛,意志坚强。

就不会为困难吓倒,不会为疾病屈服。

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风民俗的关系至为密切。

若民风淳朴,国家自然崇尚节俭.则人民可以体养生息.发展生产。

若民风浮靡。

社会习尚追求享受.好逸恶劳.国家就危险了。

可以此说明国家兴亡与社会风俗关系甚为密切,强调教化的重要。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 苏轼经典语录见宋·苏轼《后赤壁赋》。

这两句大意是:山高大便衬得月亮小,水退落石头就自然露出。

名句原是描写自然景色,由于它警约而暗含哲理,后人常以之阐发道理。

尤其是“水落石出”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有“水落而石出者”之语),流传过程中意义逐渐定型,成为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便会彻底明白的成语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策别十六》见宋·苏轼《策别十六》。

养:养护,调养。

逸:安闲,休养。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养护自己身体的人,使自己既能够得到休养,又能够经常劳动。

身体常安逸,则易怠惰失神,血脉不畅;劳动过度,则又会神形疲惫,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正确的作法应是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

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人才能健康长寿。

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见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这里指孔子。

赤子:幼子。

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样焦急。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

”~表现了孔子看到天下动乱,百姓痛苦,因而忧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

可用于表理爱民如子的恻隐之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见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茫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思量:思念,记挂。

这几句大意是:十年来生死阻隔,谁也不知道谁的景况。

不必有意识地思念,心中自然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写的。

当时,苏轼因政治失意而离开京师,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王弗辞世已有十年。

二十一年前,十九岁的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夫妇之间十分恩爱。

可是,王弗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去世,次年归葬于四川祖茔,这对苏轼是一个很大的精神创伤。

十年以后的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又梦见了念念不忘的爱妻,醒来后写下了这首记梦词。

~几句是词的开头。

“十年”写诀别时间之久;“生死”从妻、我两方着笔,一在人间,一在黄泉,生死阻隔;“两茫茫”写音信渺茫永无相见之日;“不思量,白难忘”用寻常之语,道深长之情。

“不思量”是自我宽慰的话,既然不能起死回生,那就忍痛节哀,好自为之吧!但感情却不肯听命于理智的指挥,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记忆里,要忘悼她,不思量,谈何容易!明明作者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亡妻,却偏从“不思量”着笔,再反跌出“自难忘”三字,大大突出了刻骨铭心的感情力量,笔势也显得摇曳跌宕。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贺新郎》 —— 苏轼名言见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蹙(cù促):收敛,折皱成团。

浮花浪蕊:指春天轻浮、艳冶的桃、杏之类的花卉。

这几句大意是:含苞半开的石榴花像折皱收束的红巾,专等着轻浮艳冶的花儿朵儿都凋谢净尽,才吐露自己的秾艳和幽芳,来陪伴佳人度过寂寞的时光。

苏轼的《贺新郎》是一首托物取喻,寄意高远的写景咏物词。

词的上片写夏日深院,幽居着一位冰清玉洁,孤寂无依的佳人。

下片咏石榴花,把咏物和写人结合起来,亦花亦人,既写出了花之态,也写出了人之神。

~是过片三句,写榴花艳丽文静,自甘幽独,不肯与浮花浪蕊为伍,而情愿与孤寂的佳人作伴。

在这里咏花与写人已融为一体,是花是人,难以分辨。

读者从榴花的形象看到了佳人的身影,又从佳人的孤高透露出作者的不遇之感。

词人用比兴象征的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失意迟暮之感,这在词史上是富于独创性的。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游金山寺》见宋·苏轼《游金山寺》。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

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

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RT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首《采桑子》原有小题:“塞上咏雪花”,是容若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当中写成的.和他的京华词作、江南词作不同,容若的塞外作品自有一番别种风情,正是一方水土造就了一类词风.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令词,但容若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了传统咏物诗词的一个内部分野,造出了一种“错位”的手法.——传统咏物的诗词里,咏雪早有名篇,譬如祖咏《望终南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再如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花的名篇也有很多,比如薛涛的《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咏花诗词名篇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