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

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

建溪十咏其一武夷山

朝代:宋 作者:杨亿

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

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群.

古道千年在,悬流万壑分.

汉坛秋藓驳,谁祀武夷君.

题武夷

李商隐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萧鼓当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武夷

徐凝

武夷无上路,毛径不通.

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

九曲溪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九曲溪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九曲溪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九曲溪

李纲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题 画

李纲 

清气盘回作武夷,峰峦 窕白云飞.

重来未了平生愿,一幅轻绡画得归.

游 武 夷

陆游

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

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

空岩鸡晨号,峭壁丹夜暾.

巢居寄千仞,鸿荒想羲轩.

蜕玉骨,难以俗意论.

丹梯不容蹑,修蔓亦畏扪.

溯流进小艇,愧惊白鸥群.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咏武夷茶

宋·朱熹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古诗这东西很有意思的,加油哦!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

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

武夷山的诗句

《九曲棹歌》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编辑本段]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

字元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目录 诗文 注释 赏析 作者简介 介绍 词、句解释 读《观书有感》的感受 号外 [编辑本段]诗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编辑本段]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

字元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 这两...

武夷山以前叫什么?

《九曲棹歌》宋 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供参考。

《观书有感》朱熹,你的体会

诗文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鉴 : 镜子。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 :此处指方塘。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介绍:【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 进士,任同字主簿。

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 州,入为秘阁修撰。

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

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句解: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

山水的诗句山水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7.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朱熹简介

(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

据记载,当他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以铢累寸积而得之”。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

其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讲的学、问、思、辨、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

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上述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

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

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某自十六七时,下功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自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

”(《年谱》卷1)、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他在18岁时就考上建州乡贡,19岁又考中进士。

取得进士资格以后,朱熹继续勤奋读书。

24岁时,朱熹竞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他父亲的同学李侗。

公元1160年,正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生。

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

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

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这样,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了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轻时,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除四书、五经外,对先儒的书乃至诸子百家、禅、道《楚辞》、兵书、史书无不涉猎,并且还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他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大学问家。

二、仕途生涯多艰 做官清正有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

“崇德尚贤”出自哪一首诗词

出自《太庙瑞芝颂》为宋代诗人王炎所作。

意思是:对某人的赞誉,推崇好的德行,崇尚贤人。

原文如下: 宋绍天命,列圣重光。

丕绪舄奕,施于无疆。

少海日升,庆元五祀。

渊默面南,格于天地。

于穆清庙,玉芝呈瑞。

蔓蔓其华,丽于丹楹。

匪根斯殖,匪葩斯荣。

和气融液,不春而生。

其瑞维何,祖宗感喜。

神孙致孝,孺慕无已。

有开必先,产祥隤祉。

其孝维何,神明可通。

问安寝门,四辅翼从。

洗爵为寿,雍雍在宫。

莫大之庆,朝野攸同。

赉尔高年,曰予锡类。

颁爵辅臣,曰汝予助。

三宫岂乐,万姓歌舞。

维我高庙,中兴集勋。

神器所传,艺祖之孙。

重华之断,寿康之仁。

凝神冲漠,不俟倦勤。

群黎属望,天启元子。

四圣揖逊,千古颛美。

主鬯匪易,秉心肃庄。

以奉重闱,媚于慈皇。

崇德尚贤,心膂股肱。

尽摈浮伪,慈皇是承。

酬酢万微,未明当依。

不蔽不疑,慈皇是以。

民附于仁,天鉴厥诚。

对越在上,祖宗之灵。

贶以瑞物,胙其德馨。

昔在绍兴,芝尝再茁。

仁皇英皇,二祖之室。

曾孙笃之,克肖其德。

受是珍符,宠绥四国。

曷以祝之,万寿无极。

又曷申之,子孙千亿。

有德有瑞,隐显合符。

自今以始,史将娄书。

皇德日新。

作者简介: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

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

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

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

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

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

然终以谤罢,再奉祠。

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

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

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

《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

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

《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

《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

《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

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咏武夷山的古诗有哪些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