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咏铜牛诗词

颐和园咏铜牛诗词

有关颐和园的诗词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

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

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

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湿润,有人慢慢锄草。

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

“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

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

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

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

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

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

“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

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

“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

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

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

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

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

”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

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

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

关于颐和园的诗歌

1、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2、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3、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4、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7、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8、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10、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1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颐和园的铜牛有什么寓意?

从廓如亭向北,有一著名铜牛,牛身下是一个由青石雕成的有海浪纹的须弥座。

颐和园 东堤的铜牛铸于1775年,是闻名的独特景物,也深有寓意。

湖岸铸铜牛,典出夏禹治水铸铁牛镇水患。

传说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就铸造一只铁 牛沉入水底,说是可以镇服水患。

这种做法传到唐朝时,就改为将铁牛放置岸边。

由于昆明 湖向东扩展,湖东的土地挖得只剩下一条狭长的东堤,因此要防止水患,东堤更为重要。

在 东堤铸铜牛镇水,确也符合传统的迷信做法。

同时,园林中一切景物的安排布置,首先要符合造园艺术的需要。

昆明湖东堤狭长单 调,在与十七孔桥相交处,湖岸形成弧度,堤面展宽。

在这里,建有高大的廓如亭作为点 景,岸边仍嫌空旷,需要安置园林小品来点缀。

但是;如在这里堆石或种树,妨碍观赏湖 光。

如此便安置了这个奇特的园林小品——铜牛,一来点缀风景,二来镇服水患,颇具 匠心。

昆明湖本来是仿汉武帝昆明池取名。

故在东堤铸铜牛,在西堤建了名叫“耕织图”的一 组建筑。

用铜牛和耕织图寓意牛郎与织女。

乾隆有《御制诗》:“镇水铜牛铸东岸,养蚕茅舍 列西涯,昆明汉池不期合,深织重农亦复传”。

可如今来到西堤,游客们却找不到“耕织图”。

清漪园毁,“耕织图”也被火焚。

慈禧重 修时,没有重修“耕织图”,而是建起园墙,把“耕织图”基址划在墙外,在基址上改建 “水操内学堂”。

现在颐和园西墙外“耕织图”旧址上,仍存有一块高1.5米、宽1米、厚 0.7米的石碑。

碑面刻有乾隆御笔所书“耕织图”三个大字,碑背面刻着他的《御制诗》。

颐和园相关诗词

1、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2、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3、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4、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7、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8、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10、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11、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颐和园铜牛有什么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

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

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

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

姒姓。

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鲧之子。

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

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

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

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

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

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

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

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

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

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

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

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

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

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

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

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

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

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

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

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

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

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

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

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颐和园里的铜牛有什么用?

昆明湖畔,有一'个铜牛,与真牛大小相仿。

它安卧于白石座上,双 目炯炯,昂首远眺。

那湖畔设置铜牛有何用呢?关于铜牛之谜,说法众多。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镇水而设”。

因为铜牛身上刻有“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

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剐戌,象取厚 坤。

攱龙远避,讵数鼍鼋。

潆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 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

瑞应之符,逮于西 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根据此说,人们联想到大禹治水时,为防止河水泛滥,每治理一 处,即铸铁牛一头沉于河底。

所以后来人们便认为牛能镇水,此说便历 代相传,但人们不再将所铸之牛沉于河底了,而置于岸边。

颐和园的铜 牛即由此而来。

另有一种说法,是为故宫防洪、考查水位而设。

300多年前,每到 雨季,北京西郊一带经常大雨成灾。

而故宫的地基比昆明湖要低约10 米,西郊一带水情如何,可以直接反映到故宫那里的水位情况。

所以为 了考察故宫的地下水位,就在昆明湖畔设置了铜牛,根据昆明湖水位与 铜牛的差距,及时加高故宫围墙,万一昆明湖东堤决口,水到故宫处, 也只能绕宫墙而走,皇宫仍可安然无恙。

还有一种说法,颇为有趣,说铜牛是“牛郎”的象征,而昆明湖象 征银河,昆明湖的西面又有织女图,象征织女,以此为由,认为铜牛是牛郎的象征。

持这种看法的人还认为乾隆开扩昆明湖是模仿汉武帝的昆 明池而来。

当初,汉武帝在西安昆明池操练水军,还注意在周围制造良好的环 境气氛,刻有“牛郎”,“织女”两尊石人,以池水喻为“银河”,又以 “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置于池的东西两岸。

唐代大诗人杜甫来此凭吊, 曾赋诗赞曰: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到宋代,昆明池水干涸,湮为田地,而“牛郎织女”石刻被保留下 来,至今犹在。

只是它们已有2100年的高龄了,故西安斗门镇的人们 不忍以“郎”、“女”相呼,而尊称为“石公”、“石婆”了。

乾隆皇帝建 昆明湖时,取其意境而不照搬外形,用大写意手法,再现斗门镇“牛郎 织女”格局。

站在高高的排云殿、佛香阁鸟瞰全景,“天河”两岸,“牛 郎”、“织女”似正乞望天帝的恩典,表现出帝王“垂万年之统,系四海 之心”的思想。

但这种说法到底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颐和园不仅是著名的古典园林,还是清代皇帝的重要行宫。

今天, 它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美丽如画的风景,还有历史沉痛的追忆。

颐和园的铜牛读后感

第1篇:颐和园的铜牛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旁边,十七孔桥端卧了一头铜牛,栩栩如生。

在清乾隆15年间,为了镇水而建造。

想当年这一带可能经常发生水灾,而建造后是否能镇住水痪,不得而知。

这头铜牛卧在昆明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周围用一米多高的栅栏围成,游人不得触摸。

卧牛望天,睁着一双鸡蛋大的眼睛,一对形似弯弓的抵角“刺”向天空,好像在说:“如果发洪水了,我老牛一定拼命镇住,保护百姓,不让他们受到伤害。

”整个牛身都是古铜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显得异常威武。

牛背上的几行字吸引了许多游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然可见铜牛得意地卧在那里。

对于它的传说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不管怎样,这头牛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颐和园的铜牛作文颐和园的铜牛作文。

它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世世代代地保护它。

颐和园诗词 海为龙世界

【园林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 1600 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

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

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

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

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颐和园咏铜牛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