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读诗词之美

以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读诗词之美

诗词之美在于读者真正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并可以感悟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诗词之美并不局限于怎样的高度与角度,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去体悟。

诗词首先美在文辞文采,古人语言精简有味,措辞行文别具一格,所以先要品读语言,语言了解清楚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懂得诗词的情感。诗词其次美在意境,意境是诗人精神塑造的表象,懂得意境就更懂得情感的寄托。诗词最美就在情感,正因为诗词有情,所以才能历无数光阴流传,历代代人口耳相传仍然能不改初心让人感动。

你自身阅历的多少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高度,你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角度。

结合诗歌的文辞,境界,情感之美,层层深入,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更能发现诗词的美感了。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文辞美,言语之间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悲伤,就算是读不懂的人也能感受到的悲伤;境界美,可以看到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都是以往之“春”、“东”、“桃”,这是在词语的传统意境上另辟蹊径而得来的一反往常更衬悲情的境界;情感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与爱人分离的悲伤于无望。结合他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再结合陆游悲剧性的人生,再结合整个南宋当时无望悲伤的处境。其实这样一层层看下来,作者爱情破灭,理想破灭,这首词又岂止是单单表现了伊人陌路的绝望呢?联想屈原《楚辞》的香草美人喻,再联想曹芹《红楼梦》的木石前盟,其实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这首诗词之悲总能唤起千古恋人之间的共鸣,因为它写的太细小,写倒杯中酒、墙边柳,这些事物至今可见,随处可见,随时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因为它写的太大,写错错错、莫莫莫,又有何事何物何人不可入此情呢?

又或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表面看来雄浑壮阔,仿写屈原的《天问》,但是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联系作者其他诗词的风格和情感,是不是能说明这也体现了作者探问前路,心怀忧惧的情感呢?

所以读诗词的时候,多联想,多发散,诗词虽短,韵味却长,更要细细品读。我以为,个人所能做到的情感的细致和个人自身对情感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所能到底的高度的极值;而个人的思维的灵活程度和个人对言语的领悟能力,则决定了你所能到的角度的最大化。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

①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因此,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③错误,情与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④错误,情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故答案为B

浅论诗歌之美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菊斋连续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性质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促进诗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为唇枪舌剑的战斗,这不是我所希望的。

此外,从很多人对碰虚等人的卫道般的热诚来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认为喜欢虚碰诗的人全是诗盲或跟风打手的想法,认为他们确实是在维护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形象。

这种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嘘等人的诗明明很差,在我来看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诗人”、“学者”都赞誉有加呢?因此,在此间,我有意识地和一些对方战壕里的诗友在网上作了较深入的交流,目前对此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特不揣浅薄,发表出来以供众诗友参考。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

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

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

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

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

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

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

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

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

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

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

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

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

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

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

与其相仿的是韩愈。

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

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

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

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

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

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

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

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

诗歌的意境美?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推荐李义山的诗 李义山 诗选 卷539_1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卷539_2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卷539_3 「寄罗劭兴」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卷539_4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卷539_5 「崔处士」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

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卷539_6 「自喜」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

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卷539_7 「题僧壁」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 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卷539_8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卷539_9 「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李商隐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卷539_10 「归墅」李商隐 行李逾南极,旬时到旧乡。

楚芝应遍紫,邓橘未全黄。

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

故山归梦喜,先入读书堂。

卷539_11 「商於」李商隐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卷539_12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李商隐 此去三梁远,今来万里携。

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

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

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

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

轻于赵皇后,贵极楚悬黎。

都护矜罗幕,佳人炫绣袿.屏风临烛扣,捍拨倚香脐。

旧思牵云叶,新愁待雪泥。

爱堪通梦寐,画得不端倪。

地锦排苍雁,帘钉镂白犀。

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

妒好休夸舞,经寒且少啼。

红楼三十级,稳稳上丹梯。

李清照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jin3ming答案,请勿复制

如何解读诗歌意境求答案

【内容提要】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

【关键词】 解读意境 诗歌鉴赏 关键【正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他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

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

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言志。

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

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

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诗歌,在此谈谈我对诗歌意境三性的理解。

1、形象性。

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

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管,使之参与审美活动。

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

屈原眷恋楚都的哀苦本是一种抽象情感,但有了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的形象,抽象情感也就具体可感了。

孟郊科场得意的快乐也本是一种主观情绪,但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形象,主观情绪也就表露无遗了。

形象就是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春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山景;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水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雨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雪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之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北之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高山远眺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寒江夜泊之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惨别之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雄师征战之景。

凡此种种,都说明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形象。

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生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是鲜明的,而不是模糊的。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山乡夏夜的特点,从视觉(明月、星天)、触觉(清风)、听觉(蛙声)、嗅觉(稻花香)等各个角度去铺陈景物,连缀形象,从空中写到地上,从山前写到天外,从实景写到虚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饶有情感的乡村世界。

2、抒情性。

构筑意境,形象是基础,抒情是目的。

这里说的抒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专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意境之所以能感染读者,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形象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诗人把喜怒哀乐这些主观情绪施加给景物,景物也就涂上了相应的感情色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于景、寓情于境。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写景就是为了言情。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言悯农之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言清高之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言还家之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言归田之乐;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言相思之苦;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言惜别之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言亡国之忧;其闻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言迁谪之恨。

所有这些,都说明诗歌中的景是因情而设的,写景是言情的最好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乘舟东返时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借彩云之绚丽、轻舟之神速和猿声之欢快表现出自己归家时急切而又兴奋的情感。

猿声一般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如猿鸣三声泪沾裳、 风急天高猿啸哀等,但此刻诗人心情愉快,连猿声也变得欢快亲切了。

同样 ,柳中庸的《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通过对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的客观描写,写出征人的满腔的怨恨。

有时诗歌无一字直接言情,而又无一字不在言情,这正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妙处。

意境中的情往往是通过整个境界表现出来的,所以判断一首诗歌的意境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还必须着眼全局。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起笔就是茅檐低小。

低小的茅屋,似乎是简陋的,寒伧的。

但从整个图景看,它外有清幽秀美的环境,内有温馨和睦的家庭,这茅屋虽然低小,却比许多高楼大厦显得更有生机,更有情致,正因为有了这茅屋,整个画面才更显得真实自然,朴素清新,从而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北宋晏几道在他的《临江仙》中构筑了一个追怀情人的意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如果只注意其中一句,就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情思。

只有把前后两句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作者是在用对比映衬手法表达相思之苦:独立于落花细雨之中,看双飞燕,想心中人,无情之燕倒能比翼双飞,有情之人却偏孤身独立,此时此刻,能不悲从中来,柔肠寸断吗?3、概括性。

诗歌的意境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因此进入意境中的景应该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典型...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物体写出来的一种感觉,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意象,而构造出来的那种凄惨的感觉就是意象。

归园田居中最后两句对月的描写就是写出乡村生活的安逸闲适,令人神往使至塞上的“长河落日圆”一句则是写出大漠的雄壮瑰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水和舟的描写,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表达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能表达意境的句子是要有意象的,意象一般都有名词。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一千字左右 求详解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

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

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木魁 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论文偶记》)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

具有含蓄美的诗歌,不仅精悍,概括,而且生动、传神,更富有一种艺术魅力。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历代诗人创造含蓄美的手法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由炼字造成含蓄美。

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譬如王安石的《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绿”字用得传神,“ 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历代诗家对定炼字评价甚高。

由炼句造成含蓄美。

句子经过千锤百炼而成为极精练的句子,就能包容极为丰富的内容,自然也就造成了诗的含蓄美,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

尤其是三四句,是流传久远的千古佳句。

第三句写劝酒,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劝酒的般勤。

诗人和朋友酒已经喝了不少,离别的时刻也越来越近,为什么诗人还要频频敬酒呢?第四句道出了诗人劝酒的心意:“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既写出了远行人今后生活的寂寞孤单,也写了诗人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持与关怀,一语道出了远行人与送行人双方心底深处那种真挚、复杂的感情。

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

运用比喻手法造成含蓄美。

比喻手法用得巧妙,可以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储蓄美。

譬如,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高速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作者在临近考试之期写的。

作者借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老师张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问老师自己能否考中。

诗意的表达是很含蓄的,难怪历代都有不少人把这首诗当作写新嫁娘的诗来看,这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含蓄美。

运用象征手法造成含蓄美。

运用象征手法也能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含蓄美。

譬如,李后主的《乌夜啼》:“村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间,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词中“村花”象征自己,“胭脂”美人象征国家,内容是哀伤自己失国太快,长恨自己失国不能复国。

词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发抒内心的痛苦,故而借助象征来表情达意。

这是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含蓄美。

“自是长恨水长东”是千古名句,此句又有比喻修辞之美。

巧妙运用夸张手法造成含蓄美。

夸张手法用得好是很能引人深思的,它吸引读者透过似乎不合情理的夸张寻觅到合乎情理的意蕴,悟出其美妙所在。

运用夸张手法吟诗最有名的恐情要数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愿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中“白发三千丈”运用了夸张手法,无形的愁思化为有形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这是运用夸张手法靠成的含蓄美。

引用典故造成含蓄美。

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

譬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咏叹爱情与感伤身世的名篇,全诗四联,中间两联皆巧用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首联借物起兴,抒写作者亡妻之痛,不遇之感,贪联用“庄生梦蝶”的典故暗喻自己一生政治上的远了抱负,爱情上的美好思想,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宛如做了一场短暂的春梦。

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自己的深沦不偶,伤逝悼亡之痛,以此聊泄心头的骚愤与伤感。

颈联用“沦海遗珠”的典故暗喻自己虽处清时,然珠藏海底,不为时用,加之爱妻亡故,形单影只,自然不免有“沧海遗珠”之叹。

用“蓝田良玉”的典故暗喻自己才调无伦,却遭埋没,但文章词采,终将显耀于世,尾联是以抒情感汉作结,说自己这种感伤之情,岂待今日追忆,才不胜惘然,就是事情发生的当时,也即感到情怀惆怅,苦育难言!诗中,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这是引用典故创造的含蓄美。

运用双关手法造成含蓄美。

双关手法包括谐意双关和语意双关。

运用了谐音双关的句子字面上是一种意思,字里面又是另一种意思,句子显得含蓄有味。

而运用了语意双关的句子既含有这种意思,又含有那种意思,句子更显得含蓄有味。

运用谐音双关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

我国诗歌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意境的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

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

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

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

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关于意境的界定。

谁有古代的经典诗词和对应的诗词意思或者表达的意境,网址,或者直...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唐)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jì)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

以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读诗词之美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