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如是谁

徐晋如是谁

徐晋如的故事也让我吃惊不小。他原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他爱好古诗词和戏曲,觉得只有到北大去才能使这些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他就要求转学到北大。清华竟然同意他转出,北大竟然同意他转入。双方都表现了对于学生意愿的尊重和对于学生才华的爱护。我听了这两个故事,惊讶地说,北大毕竟是北大,虽然他走了几十年下坡路,可因为他拥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学者,终于还是保持着一种别的大学所没有的气度和胸怀。我笑着对朋友说,因为这样两个故事,我愿意说北大的好话了。

从此徐晋如在我心目中成了传奇而又幸运的人。我对于古诗词没有多少修养,对现代人写的古体诗更觉别扭。这位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坐在秀丽的未名湖边,是怎样生发起诗词戏曲的审美冲动和创作欲的,我老觉得这很神秘。听说他常常穿着古人的长衫,出入于北大各种场合。我想,北大校园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文化感也更加有生气。在塞万提斯和蔡元培的雕像旁,站着一位穿长衫吟古诗的学子,无论是西方文豪还是东方圣哲,都会欣然微笑的。

后来读到了徐晋如自印的诗 集,觉得特别亲切。以前柳亚子用古体诗表达现代革命思想,在我读来老觉得有点隔膜。当徐晋如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民主、自由、人权等等现代理念时,我却觉得很能够心领神会,有时甚至因为他表达的新颖奇异而禁不住拍手称快。

我很遗憾没有得到一个机会在北大校园邂逅徐晋如,让我慧眼识英雄,一眼把他从人群中勾出来。前不久,当他跟朋友们一起出现在我门口时,我马上觉得这是一个从宋代走过来的人,幷且相信无论在那里初次见他都可以像老朋友一样,自信地喊出他的名字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徐晋如是宋代人而不是别的什么朝代人,就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觉得西安人是秦代人而不是唐代人那样。

也许每一种文体都是跟一种特定的为人范联系在一起的。用古代格律诗表达心声的徐晋如,也像古代文人学士一样有点名士度。比如好喝酒,好谈女性,好讲幽默段子幷为段子的幽默而洋洋得意。更重要的是,他常常像古代名士一样愤世嫉俗,耿直潇洒。他以一个穿长衫的老暮迂腐形象,表现出在现代中国人身上极其少见的刚直方正、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和见情见性、灵气饱满的生命力量,这是他最让我惊讶也最让我尊敬的地方。

可是,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跟古代相比有了很大改变。像徐晋如这样富有才华和灵气而又刚直方正的人,卽使在北大这样的校园里,也难于被完整地理解和接受。到了社会上,他一定会遇到更多难处的。现代人与古诗词的隔膜,决不只是文学体式的隔膜,更主要的乃是对见情见性的为人风范和把酒临风、魂游九霄的生命状态的隔膜。徐晋如承载着这样的文化精神在如此喧嚣庸俗、卑陋鄙贱的时代昂首阔步,肯定是极富挑战性的。一个没有良知的时代幷不是没有诞生过良知,而是所有刚刚诞生的良知萌芽都被害怕良知的势力剿灭掉了。同样,一个缺乏呼吸宇宙、吞吐河山的伟大气魄和把酒临风、吟咏歌哭的自由精神的时代,幷不是没有诞生过承载这些精神的生命个体,而是所有那些具有杰出禀赋的生命个体都遇到恶劣环境的挤压摧残,都不幸在萧瑟的寒风中萎谢雕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和这样强大的挤压下,徐晋如能够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坚持自己和展现自己,这是很值得他的每一位朋友关注的。

忽然想起来,我读陈寅恪先生的照片,就老觉得他是宋代遗民。也许徐晋如的瓜子脸型和瘦薄身材使我不经意地想起了陈寅恪的形象,才毫无道理地认为他应该生活在遥远的、也远不美好的宋代。

一九九九年十月于北京黄村

--------------------------------------------------------------------------------

龙飞九天——序徐晋如《胡马集》

余杰

他,一袭长衫,怱怱行走在空气日渐混浊的燕园。

他,一支秃笔,和着眼泪写着这个时代最后的传奇。

他让我想起庄子,想起史迁,想起嵇康,想起稼轩,想起芹,想起曼殊,想起达夫……他不属于我们,他又倔强地存在于我们之中。

认识徐晋如之前,我先就读过他的诗集。以前,我有一个固执的偏见,我认为当代人再写旧体诗是完全不可能的,旧体诗已经彻底死亡,旧体诗只能被我们所遥想、所追忆、所流传。丧失了基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的我们这代人,在一个迥然不同的、低劣粗俗的语言与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我们这代人,对旧体诗仅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阅读徐晋如的诗并认识徐晋如之后,我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观点的人,要使我的观点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有强大的外因起作用。徐晋如的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读徐晋如的诗,我最为赞赏的有两点:一是深情,一是深思。所谓“深情”,是对天地万物包括自身在内,充满了一种佛的悲悯。今日之中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人心坚硬如铁石,而且以坚硬程度作为人的能力髙下的唯一标志。徐晋如的悲悯之于这个世界,有如绿洲之于沙漠。“进冰十斗心未寒,人间一窥今何夕。”(《梦苏曼殊 》)“腰身初未比黄鹤,情味何尝属老僧。”(《九日四首》之一)“失意人生休问酒,卖声里过重阳。”(《程砚秋先生有“人寿比多几日,输它还有卖花声”之语凄怀感怆秋士之辞至今动人 》)这样的诗句,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心写成的。这样的情感,不是人人都具有的,而是天才才具有的敏感。晋如少年丧母,幼小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他将这种创伤从个我的世界里生发出来,而诞生了对一切生命体的拳拳关爱。没有这种关爱的人,不是眞正意义上的诗人。本世纪以来,家国剧变连连,人们在时代的漩涡里挣扎都来不及,哪里有功夫去怜悯他人的灾难、哪里有精力去提纯自己的情感?本世纪的中国,最不适合诗人的生存。本世纪的中国,几乎没有产生过优秀的诗篇。

徐晋如的深情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这种深情是这个时代仅存的一丁点尊严、骄傲、同情和爱的保留地。“纵是秋波媚如昔,也应情恨忆飞花。”( 《前夕》其二)“才郎情苦怨红冰,腻玉香余和泪馨。”(《春题拟郁达夫体》其二)这些诗句里的深情,不亚于小山和宝玉。我读着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由地感受到了自己多年以前初恋的创伤,这一创伤其实早已被我埋藏在心灵深处,原以为再没有浮上水面的机会了,谁知晋如的诗又勾起了我撕心裂肺的疼痛。徐晋如的创作正处于黄金时代,上天赋予他卓然不群的才华,如果能够避免外界的摧残,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罕见的天赋,他的如岩浆般汹涌而出的旧体诗创作将是我们时代文学的一个奇迹,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深情的最后记录。

所谓“深思”,我把徐晋如看作“能思考的诗人”。诗人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思考的诗人,一种是能思考的诗人。李白的诗无疑是第一流的,但李白是一个不能思考的诗人。能思考的诗人,一般生于天地玄黄之际,他们如同处在一座巨大的浮岛上,焦灼与恐惧、愤怒与无柰,使这些残缺的心灵反观自身、反观世界。晚清的龚自珍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我认为,说徐晋如是我们时代的龚自珍是毫不夸张的。他一以贯之的是自由和人道的立场,虽然用旧体诗这一“旧瓶”,但装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这一“新酒”。他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列,呼吸着欧风美的精髓,在这一宏大的人文背景下写出来的诗句,现在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至少可以说“前无古人”。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是惊人的,许多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与他相比都会相形见绌;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批判又是异常激烈和深刻的,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这种感情是虚伪的国粹派们无法理解的。他有一双看透一切假面的火眼金睛,任何自以为髙明的伪装都瞒不过他。“立雪何期闻大道,争能白首为功名。”( 《夜谒程师归而有作》)他将自古以来博学鸿词的学者们治学的目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国从来就没有对纯粹学问的追求,儒生们求学的目标还是“功名”二字。“梼杌春秋皆可灭,说王导霸并封侯。求仁愿荐满腔血,变法全凭未斫头。”( 《丁丑戊寅间感事》)他继承了鲁迅的思路,正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相斫史而已,对于百姓来说,除了血泪没有其它。徐晋如对中国历史的体认,已然超越了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的历史学家们。

徐晋如不仅思考历史,更思考现实。是否对当下的生存困境作出独到的剖析并发出勇锐的声音,可以看作知识分子人格的标尺。用这样一把标尺来衡量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没有几个人是合格的。徐晋如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在这里,他的诗如匕首,如投枪,直接针对现实,针针见血。同时,他的诗又不滞于现实,批判的锋芒划破时空,如击败絮,如破坚冰。那些腐败的病菌,那些垂死的老朽,那些肮脏的虫豸,那些专制的魔王,那些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那些与黑暗共谋的黑衣巫师,面对徐晋如的诗句时,全都退避三舍,心惊胆战。“名马美人关自己,好官肥缺利儿孙。从今休作糊涂事,放大喉咙颂圣恩。”( 《自謿并謿与我相类者》之一)“同学轻肥心怎甘,曲肱饮水不能堪。林泉早塞终南径,城市新多小瘪三。”( 《自謿并謿与我相类者》之二)“共和专制总成尘,士贾工农又日新。此际髙官皆大款,当时博学尽蛇神。”(《戏为 》)“下岗哀矜声已消,新年气象庆箫韶。亢龙有悔谤华表,桃李无言奉圣尧。”( 《元旦献辞》)“剧怜思想误苍生,民主人权说未能。漫道兴亡天作孽,从来政治鬼吹灯。”( 《剧怜》)这些诗句,堪称诗体杂文,而精炼有加。徐晋如对古典诗歌的格律音韵烂熟于胸,方今天下,罕有人能及之。他重形式,更重内容和思想。他胆大如斗、心细如发,在唬人的眞理中发现了荒谬,在升平的歌舞中发现累累的白骨。他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制和极权作为批判的靶心,他是一尊怒目的金刚。当年,生活在乾隆“盛世”的黄仲则,却看到了一副“江山惨淡”的景象,徐晋如亦如是也。

徐晋如是一个坚强的少年,他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悲剧性命运,并且以十分的勇气去承担它。“畸人不独艰于世,白发从来种在愁。”( 《清华逢李孔铸》)在一个以扼杀天才为己任的时代,天才虎落平阳被犬欺,龙陷浅滩遭虾戏。晋如以白眼对人,人亦以白眼对他。如果他向夏瑜学习,人们会自觉地蘸着他的鲜血津津有味地吃人血馒头——华老栓和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是出于愚昧,而今天晋如的同代人和长辈这样做是出于过度的聪明。因此,徐晋如一滴血也不给他们吃。晋如的诗中,隐藏着中国诗歌里缺乏的悲剧精神,正是这种悲剧精神,使他的诗洋溢着充沛的生命活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像晋如这样的年纪,“当代青年”们或考脱考鸡,或竞选学生会的准官僚,而晋如抽身而去,以诗言志,他的诗让恪守温柔敦厚之旨的先生们大跌眼镜,而让像我这样寥寥无几的朋友拍案叫绝。他以青春的纯眞和激情来对抗老大帝国,“少年才儁寻常见,衰朽肮脏不必讹。”( 《送啸云楼主归皖》)与手握权杖的老朽们相比,我们所拥有的优势是时间。

与徐晋如相识不到一年,但是伯牙和子期的友情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我很少把别人当作朋友来看待,而晋如却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之一,这种精神和意气的相通是很难得的。晋如有多首诗赠我,惭愧的是我没有作旧体诗的本领,无法与他唱和。他的赠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是:“绝俗求知道欲眞,自甘牛鬼与蛇神。今宵米酿图存古,明日窗花定笑人。白云未隐山中客,黑马须扬漠外尘。谁向文坛怜赤子,情如转石太艰辛。”这旣是晋如对我的鼓励与期许,也是他的夫子自道。我们都是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我们都是一辈子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我想起陈独秀出狱之后,他的学生和朋友陈中凡写诗赠他:“荒荒人海里,聒耳几天民?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人方厌狂士,世岂识清尘。且任鸾凤逝,髙翔不可驯。”陈独秀则有和诗一首:“暮色薄大地,顦顇苦斯民。豺狼骋郊邑,兼之惩尘频。悠悠道路上,白发污红尘。苍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在一个苍蝇蚊子横行的世界上,有谁敢以龙自比?独秀先生已经逝去,而追随者在哪里?徐晋如的好友陆杰在赠答他的一首诗里写道:“居京随彩笔,入洛带龙腥。只为斯文警,晴空发怒霆。”我很喜欢“入洛带龙腥”五个字,这五个字勾画出了晋如的神韵。我和徐晋如都极其喜爱古龙。古龙也是一条龙。古龙的巨着陆小凤有一章的题目叫“凤舞九天”,此四字神采飞扬,惊心动魄。我把它改成“龙飞九天”转赠给晋如,祝愿他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云霄。

一九九八年七月

--------------------------------------------------------------------------------

日神去做酒神

——跋徐晋如《胡马集》第四辑

陈朴

转眼《胡马集》又将付梓了,晋如的创作力依旧那么旺盛。不知是天与之才过于流溢,还是郁闷、激愤淤塞太甚,他总在不停的、不倦的创作着髙质量的诗篇。

白天的晋如常常拥被而眠,似乎在躱避这个嘈杂的世界;虫声渐起的深夜,他便又化作诗之精灵,潜伏在狭小的空间,开始另一种生命的体验。看着透出帘帐的微光,总怕那是他的生命在燃烧;有时又觉得他是在织茧,一边吮吸天地间残存的灵气,一边抗拒着人世上浓重的悲哀,等待一朝羽化的瞬间。醒来晋如的诗稿已散落在床头了,拾起这些微光孕育出的物质,我总感到不堪其重。

晋如本应是个极纯粹的诗人,徜徉于皮黄、胡琴中,优游美人、剑酒旁。他不是长于理性思考的人,狂飙式的激情、风云般的想象才是晋如的本性。可他忘不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更不容腐蚀着中华民族的积病。望着溃烂伤口中蠕动的蛆虫,他迫不得已选择了思考。思考是艰难的。尤其在一个没有标凖,没有信仰的社会,思考已近于绝望。人们无从思考,也无人愿意再倾听思考。晋如同时选择了两様现代人无法接受的东西——渺如山河的旧体诗和已然退化了的思考。

日神去做酒神,他必将承担双倍的痛苦,一半来自旧日割舍不开的绚烂迷梦,一半来自将要昂然应对的惨淡人生。自然这时他从中所获得的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也将是双倍的。日神与酒神俱不见容于当世,何况日神出身的酒神。每当晋如沈湎于程砚秋先生低徊婉转的调子中时,我才感到那是眞正的徐晋如。

晋如走路很快,常令人跟不上。他身着长襂疾行于今日的燕园,如同披带铠甲策马在古老西班牙歧途上的堂吉诃德,总引得道旁行人发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遐想。晋如是甘于寂寞的,可他不能容忍孤独。他坚信“知我者”的存在。尽管一年来遇到不少挫折,经济上、情感上、学习上都有些不顺,他依然执拗的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人们、与社会沟通着。如此便有了一卷又一卷的《胡马集》。

徐晋如骨态清瘦,肤色白皙,“骨带龙腥瘦出棱”(《夜读余杰兄思人向晓不眠》其三)绝似其貌。但他并不同于当年徐志摩先生的模様。一个瘦得突兀,一个瘦得飘逸;一个白得冷毅,一个白得优柔;一个是迷魂的楚厉,一个是秋坟的怨鬼;一个是慷慨闘士;一个是温婉文人。“一为文士则不足观。”这话似乎有些太重。不过几千年来,雪月风花吞噬的知识分子的生命确实是太多了。一个个充满智慧、才情的灵魂,只能为统治者做席前的小丑,接受着娼妓般的侮辱。晋如不是那様的文士,他不会用人的尊严去换士的地位。从他的诗中可知,他也不单单是文人,更是中国新一代启蒙者的代表。《胡马集》第四辑中他的立场越发坚定了,精致妩媚的句子少了,锋芒毕露的篇章多了。出于个人的偏好,我很怀念以前的徐晋如,欣赏他那些幽婉的小令,好像王利剑一直保持的那种创作姿态。面对切实的生存,谁都得承认他的成熟,他也不得不成熟起来。我想一定是我们错了吧,可我还是希望自己没有错。也许我们都没错,难道会是整个社会错了?拥有话语权利是不会犯错误的,终究我们中有人会像山涛,要么就得做嵇康。

“古今至文,未尝不发于童心者也。”晋如并不失为赤子。坦荡之心跃然纸上,至诚之意溢于言外。不时现出孩子式的狡黠,好用险韵,喜塡冷僻词牌,都是他可爱的地方。晋如自谦词不及诗,绝句不及律诗,五律不及七律。平心而论晋如确是以七律最为精纯,尤以七律组诗为佳。七律中韵律的掌握,音节的调配,句法的变换实属上乘。七律组诗《秋兴八首》赢得碰头采理所当然,七律《连朝风雨如晦总难成睡压轴》亦无所忧。在过去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收获算是颇丰,也该欣慰了。

一九九八年八月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2016王老师名字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2016王老师名字是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立群,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

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诗词大会评委都有谁?

康震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才华而且风趣幽默的饱学之土,他在点评的时候既把知识传递给了观众,同时又多用一那调侃的口吻,与主持人形成配合与互动,所以很多时候他都是看着主持人董卿说话。

当然不是一直这样,康震老师是非常尊重选手的,只是由于镜头切换的原因,让人感觉他和主持人交流的时间多一些。

外卖小哥《中国诗词大会》夺冠,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这次夺冠的,是一位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其对手是北大的文学硕士——上季季亚军彭敏。

好像这款口碑综艺的每一季冠军,都不走寻常路。

上一次夺冠的00后小美女,武亦姝,也只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

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归属,和学历有关系吗?诗词的积累,是日子有功。

这个对手彭敏口中《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又凭什么不能凭借朝夕的积累,夺下这个普通人眼里,文学硕士更该拿下的冠军?你以为诗歌,真的在远方?一个外卖小哥是怎么赢下《诗词大会》冠军的?有人说,雷海为的冠军,有一半是对手送的。

从过程上看,雷海为拿到的5分中,有3分是彭敏抢答答错送的分。

但对手为什么能把冠军送到雷海为手里呢?雷海为的对手彭敏多次参加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并拿下过上季的诗词大会亚军,实力算是很强了。

彭敏和雷海为对战的前面三题是看图说诗。

第一道题目,彭敏才看评委画了一个桥的样子,他就直接按铃说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评委画下去以后才发现,应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然后,第二题评委才画了一朵荷花,他就又急急按了铃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画完才发现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到了第三题,雷海为开始抢答了。

评委才画了一个屋檐画了一个窗户,他就按了铃说出了这个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委诧异地说:“我就画了个窗户画了个屋檐,你就这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说:“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此语一出,评委都服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是这个细节。

”到这时候,彭敏的节奏已经完全被打乱掉了。

关键的最后一题,是根据主持人所给出的线索,说出一首诗的题目。

董卿说道:“作者是一位帝王,诗的最后表达了对英才的渴求之心”。

彭敏又抢答说,“这是《短歌行》。

”这下评委们都看不过去了,“曹操是帝王吗?”其实正确答案是《大风歌》。

最后的结局是,彭敏几乎把冠军拱手送了雷海为。

但彭敏的不够淡定背后,则是雷海为的淡定。

...

2018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观后感600字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在近日的“中国古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 “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 有想象。

”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 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

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 更是读人,是读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日前正式公布,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在答记者问时,发言人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 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 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 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 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二】 它唤起了高中毕业之后的观众对诗词之美的欣赏。

高二分科以后,我母校的早读课是每周三天英语两天语文,20分钟的早读课当然会有人急急忙忙赶作业。

当年我还是语文课代表,至今还记得,只要在讲台上带读《春江花月夜》,背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附近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停笔,或者笔还没停下,声音已经加入进来。

我们班当年男生虽然不多,声音却都很好听,刚好能压住妹子们柔婉的声音,诵读声就特别动人。

我还记得某一天第一节是数学课,我们数学老师人称范公子,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地等我们背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把三角板往讲台上一放,说“哎呀谢老师教的班就是不一样,背得多好听啊。

” 看《诗词大会》的时候,我遇到稍有印象但想不起来出处或者上下句的诗词就会查一下,看到全诗心下会恍然大悟地“哦~”一声,然后脑子里就过电影般地浮现出上课时老师们描绘的意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就算是被楼上一些答主吐槽的太祖诗词出现频率过多,有些词写得也是真好。

全场齐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候,还是挺燃的嘛。

四位点评嘉宾也都是很好的语文老师,直抒胸臆做科普,有感而发不矫情。

尤其康震老师,真的称得上一句“出口成章”。

再则,这个节目老少咸宜,选手的个性都很鲜明,场上互动也尽力营造了一种围炉而话的亲切氛围。

我特别喜欢选手自我介绍开场时的那句定场诗,真的能看出每个人的个性。

比如争议很大的张淼淼,我也觉得小姑娘情绪太外露了一点,但她每次上场,虽然穿着精致的汉服,妆发搭配得也很温柔,定场诗可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啊。

情绪管理注意一点,其实也是一个挺吸粉的反差萌人设。

武亦姝的自我介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就显得很洒脱,妹子也给人一种不太在乎比赛结果,享受过程以文会友的感觉。

舞台特效虽然拖沓了一点,整个节目的舞美和配乐还是赏心悦目的,我春节这几天在宿舍,经常把b站上的合集外放当背景音乐。

最后夸奖一下董卿姐姐的主持功力。

我前两天还在跟基友吐槽董卿的古典文学功底不低,不仅所有题干念得抑扬顿挫,流畅自然,而且点评嘉宾抛出的梗也能接上,偶尔还能来两句应景的诗词配合采访。

对比一下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某当红小花旦当年演红楼梦的重要女配,之后上节目强调受训多时,结果连判词也读不来(摊手)。

感觉国内知名女主持除了董卿,其他人来主持这个节目都会有点违和。

而且董卿的妆发真是一期比一期好看啊QAQ 有时间再来补充,期待第三季能够完善赛制,减少运气分~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不靠颜值靠才情 年轻学子频获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

求问中国诗词大会上这一位姑娘叫什么,在第几场出现 好像她出场的时...

这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二学生陈思婷,被称为“汉服美女”。

她全程参赛,两次从百人团脱颖而出,表现不俗,给评委和观众的印象深刻。

第三届诗词中国大赛评委是谁

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

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

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这是一条无关“一夜成名”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这是一个奇特的元宵节,身在澳洲,正逢盛夏。

直播开始了,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董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这场在上海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之间连线、向全球127个国家转播的大型直播音乐会,她已经闭门不出一个星期了。

抵达悉尼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从早上醒来就开始背台词,直至晚上入睡,连刷牙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

所有中英文台词早已烂熟于胸,可悉尼是什么样子,她却全然不知。

双语主持、现场直播、和老外搭档、身在异国……她有太多紧张的理由。

然而,当上海大剧院现场的镜头跨过重洋,传送到眼前时,她赫然发现,在上海主场的两位主持人也格外紧张,她顿时释然。

而后的两个小时,直播进行得精彩、顺利、分毫不差,董卿的表现堪称完美。

就在第二年,她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那时候,董卿在上海已小有名气。

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新上海游记》等栏目收视不俗。

一切都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

2002年春节刚过,央视成立西部频道,频道总监尹力正是上年“金话筒”奖的评委之一,他对董卿印象颇深,向央视力荐董卿。

笔试、面试、试镜,一一顺利过关。

最后关头,董卿踌躇了。

她现在工作如鱼得水,要放弃这一切,需要割舍的太多了。

她并不是那么勇敢,也经历了痛苦的纠结,而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迈出了这一步。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而是给我身后的团队,给我所归属的央视。

”显然,是央视这个汇聚人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平台,塑造了今天的董卿。

人生的底色平台已然搭建,而仅有平台是不够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董卿的经历,正是生动的印证。

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学新闻的父亲曾任《嘉兴日报》副总编,对董卿家教甚严。

父亲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

于是,董卿在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就被要求站在板凳上洗碗;上学后,晨跑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进了高中,每年寒暑假都必须出去打工,在商场当营业员、到广播站跑腿儿、去宾馆当清洁工,这些董卿都经历过。

父亲对这个独生女儿不宠不惯。

董卿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聪慧善良,总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母亲虽毕业于复旦物理系,却格外热爱外国文学,董卿儿时的假期书单总是密密麻麻地由母亲写着《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外国经典名著。

她很感谢母亲,帮她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

而今,只要不是为节目连轴转的日子,她都会抽出两个小时来阅读。

董卿说,她近来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历史文化读本《芳心似火》,解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风物;一本是印度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爱与寂寞》,她借此丰满心智。

不难看出,在这个刚柔相济的家中,良好的家风为董卿氤氲出一种端庄有礼、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

没有捷径进入央视后,董卿度过了一段极为清苦、寂寞的时光。

当时西部频道录制节目的地点远在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站在大兴的街头,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

那样的时刻,她会想起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

”董卿在央视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魅力12》。

两场节目录下来,制片人很意外——新来的这位主持人不死背台词,还敢于对节目提出建议,他对编导们说,以后你们多听听董卿的意见。

受到鼓励的董卿开始为每期节目熬夜。

她不再单纯依赖撰稿人提供的台本,而是努力发掘制片、编导没有想到的部分。

董卿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等待着。

于是,2004年为她而来。

那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着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

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有点儿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

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

由于节目涉及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有些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

但每到一处,她都立刻收起一路的风尘和疲惫,情绪饱满地走上舞台。

就这样,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

后来,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只怕辜负了观众2005年...

徐晋如是谁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