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如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诗词写作教程》

徐晋如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诗词写作教程》

现在可以写古诗吗?怎么写?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捣练子》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小 庭 空,●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忆江南词例:〔唐〕白居易江 南 好,○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红 胜 火,◎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填词入门;如何选择适合的词牌

做了烟的编辑之后,经常看到一些作者词作内容和词牌基调不甚相符,比如用《满江红》词牌填了一首缠绵悱恻的相思词,用《小重山》填了一首苍凉越的哀汶川,所以一直以来希望能整理出一些简捷的资料,让喜欢填词的朋友更好地选择表达自己内容的词牌。

不足之,敬请斧正。

希望能对喜欢填词的朋友有所帮助,并预祝创作丰收! 填词必须有词牌,就如写诗必须有题目。

写诗时的题目,表达了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即便不好标题,也可弄个“无题”之类;而填词时的词牌,亦已规定了作者基本的感,即使无标题也无关紧要,因为可以把首句作为词的标题,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西楼》,李清照《武陵-风住尘香花尽》等;即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完整词牌、标题的作品,有些书中亦把它标《念奴娇-大江东去》。

可见,词牌比词题更为重要。

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表达自己创作感的词牌,是填好一首词的第一步。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古人拿来当歌唱的(后来逐步脱离音乐是另一码事),而词牌正是规定了一首词的音乐腔调。

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

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或细腻轻扬;或越豪放;或婉约柔;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昂。

凡此种种,词牌基本已经规定了。

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烈,声俱壮的内容,因此在用韵也以入声字为主;《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因此大多选用平韵。

填词时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即依据词牌的表象去填词。

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用韵很密,连不压韵的各句也全用仄声字,读来声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你望词生意地用它去祝寿,则无论如何也不合理。

同样,《寿楼》的声调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来祝寿。

另外如《贺新郎》,词调慷慨昂,与燕尔新婚的感不相适应,因此亦不能用来祝贺新人。

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如若违了它,则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词。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郭沫若先生1958年写的一首歌颂大跃进的词,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声声快》,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填“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尽管表面已经改了词牌,但实在显得不伦不类。

那么,怎样根据自己的思想感和内容需要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牌呢?如果你精通音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词谱都以五音十二律标出了词牌的曲调。

如果你不通音律也可以按照夏承焘先生的办法:第一,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第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第三,排比前人同词牌优秀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词牌写哪种感最多、最好。

对学者来说,三种方法中的第三种是最实际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

当然,词牌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而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对词牌的选择墨守规。

我们揣摩古代大词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的作品来衡量某些词牌的声;而不是用揣摩来的声去衡量大词人的作品。

《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就如《诗经》,当也是用来唱的,是先有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

只有这样,个人的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难于表达。

即使是我们现今的歌曲,亦是先写歌词,然后再根据歌词的内容配曲。

关于这一点,《乐记》中有“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

”就连宋代王灼的专论词牌选择的《碧漫志》,也有“古人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之说。

可见,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比形式的选择要重要得多。

下面将常见词牌曲调做简单介绍,并分别归类:一、压抑凄凉类: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盘》苍凉楚。

《钗凤》声凄紧。

《祝英台近》宛转凄抑。

《剑器近》低徊掩抑。

《西吴曲》苍凉楚。

《雨霖铃》缠绵哀怨。

《摸鱼儿》苍凉郁勃。

《普萨蛮》紧促转低沉。

《天仙子》伤伤别,急调苦。

《曲玉管》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绪。

《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调,描写感。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切。

《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调。

《阮郎归》急凄苦,凄婉绝。

《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

《莺啼序》凄凉悲苍,宜写伤伤别之。

《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调。

《忆旧游》、《扬州慢》、《高台》音调缠绵,忧婉凄抑,适宜表达凄抑调。

《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寿楼》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

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

《千秋岁》凄凉幽怨、声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绝不能祝寿...

用最简单的方法怎么学习古韵四声和平仄

一字一音是汉字的生要特点,而不同的字音读起来又有高低长短、缓急升降之分,这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声调,古人分别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就是常说的“四声”根据声调的不同,古人又把不同声调的字分为两大类,既平声和仄声,其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个声调。

入声字的读音特别急促重浊,在保留入声字读音的地方,只有将入声字一一记住,别无替代办法。

这样,入声字就可以排除不管,所区别平声、仄声就是怎样区别平声、仄声就是怎样区分平声和上、去声的问题了。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加上上声、去声,这就构成现在的“四声”。

如果能正确掌握现在的“四声”。

自然就能区别平声和仄声了,不管看见什么字,只要能正确地读出音来,立既就可以确定它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消记住“期、齐、起、气”四个字的次序,并把它作为比较的标准就行了,这对许多地区的人特别是四川人是行之有效的。

学习古诗词的应该看什么书

推荐书目:一、《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徐晋如著推荐理由:这本书是徐晋如先生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诗词学习教材,在谈诗词创作的同时还讲了如何做一名诗人

这本书还是中山大学中华诗词创作及传播方向研究生班指定核心教材及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诗词培训教材。

该书第二版名字叫《禅心剑气相思骨》。

二、《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推荐理由:这两本书是古代蒙学经典之作,篇幅不长,熟悉之后对于用韵与律诗对仗会有很大帮助。

三、《沧浪诗话》 严羽著推荐理由: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特别著名的著作,以禅理说诗,强调立意高远。

对于开阔境界,提升修养有很好帮助。

四、《分春馆词话》 朱庸斋著推荐理由:这本书是徐晋如先生在《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一文中特别推荐的,朱大师“从很基础的句法、用韵、四声到奥衍的风格养成都有极为精妙的论述,开填词无数方便法门”。

五、《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 中华书局版推荐理由:本系列包含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夏承焘先生的《读词常识》以及吴丈蜀先生的《词学概说》四本书。

四位先生均为国学大师,中华书局的这套经典组合更是一版再版,特别是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精当地讲述了格律具体规范,附录中还有从杜甫诗歌中集出的诗韵,查阅十分方便,但是唯一遗憾的是这本书由于政治原因充满了红色与毛泽东诗词,所以比较狭隘片面,希望大家仔细甄别。

六、《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著推荐理由:作为民国四大词人之一的龙榆生先生词学修养极高,这本书是一本唐宋词精华选集,也是一部词牌查阅词典。

每一首词的格律都清楚地在每一个字下面标示了出来,比传统的《白香词谱》更易于接受,实乃学词者必备之书。

七、《词学十讲》 龙榆生著推荐理由:徐晋如先生推荐之书,讲解了填词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发人之未发,习词者读此书,庶免率尔操觚之失”八、《唐诗三百首》 喻守真注推荐理由: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是“九岁作诗四座惊”的天才郁达夫也是读书万卷才下笔如有神助。

这本书在每首诗下标注平仄,熟背之后自然有所领悟。

当然,这方面的书很多,如果那些基础的看过之后,不妨读一读更高阶的书,比如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唐圭章先生的《词学论丛》、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刘公坡先生的《学诗学词百法》、俞陛云先生的《诗境浅说》、黄节先生的《黄节诗学诗律讲义》以及叶嘉莹女士的《唐宋词十七讲》,千万不可把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内的书作为学习对象,那种书当做散文读读尚可,以此学诗词难免失之浅薄。

《诗境浅说》和《黄节诗学诗律讲义》在江宁校区图书馆负一层借阅室可以借到,其余的书在我们这都有电子扫描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信索取,图书馆二楼社科阅览室有《中华诗词》杂志可供免费阅读。

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辨明人品与学问关系的佳文求证方家,诗词均可,古今不拘。

典章制度、风俗礼仪。

借的书不可能什么时间想看就什么时间看,于是就抄,意思写明白了,语言这一关过了,然后可以进而学习格律。

参加工作后,手里有了钱,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了书,主要是诗词和历史方面的。

1992年,我开始利用手头所有的几种词选,不仅要意思准确,抄了厚厚一本。

后来这个本子连同1995年以前写的诗词稿在展转搬迁中丢失了,只有两大信封卡片还保存着,恐怕一辈子也写不出象样的作品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

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同宿舍的室友都进入了梦乡,重点也在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上、《元明清绝句三百首》、《唐宋词一百首》以及《白居易诗选》的一部分和萧涤非的〈〈杜诗新译〉〉的一部分,那里面都有不少诗词。

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

我学写诗词就是先从古体入手的,到20岁后才开始学习格律,如果一开始就被格律束缚住了手脚。

要能熟练地掌握格律,写出符合格律规范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格律诗对一首诗的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是从小就开始进行的,自己也尝试着写诗。

我在上小学时读了不少大部头的古典小说,平对平,要多掌握词汇,用甲不和谐就改用与甲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乙,另一方面要靠平时的词汇积累。

对诗词的痴迷也影响了我的学业,最后连高中都没能考上。

平仄就是声调要平仄相间,也有意学习写作诗词,对诗词的爱好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把整部书里的诗词作品抄在笔记本或卡片纸上,只要没读过的就抄下来,读不成句子,希望能谈一谈这个问题。

说实话,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说,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

积累词汇离不开平日多读书。

写格律诗难度最大的恐怕要算对仗,否则就不入品流,所以重点在于第二个字。

拿一首七言律诗来讲,第三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二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五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四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七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六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相粘。

对就是一联当中的上下联平仄要相对,就可以进入实践阶段,把握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为什么要从古体入手呢?学习诗词写作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语言关,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在七种选本10000多首作品的基础上,整理了400多个词调的词谱,没有最终完成,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让他能跑起来,能跑快了,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对仗工整,难度就更大了,不能出韵。

写格律诗词的要点在审音选字,就是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读音,选用语音准确意思准确的字来表达。

通常我们写散文用词只要意思准确就行了,语音准确,还要做到词性准确,尤其是《红楼梦》,到小学毕业读过有四遍。

学诗词也是一样,包括古风、古绝,这是前提。

要学好诗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数近千首,毋宁语言粗陋而气格高峻,缁铢积累,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目的就是增强对语感的把握。

写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句子写通顺了,这就更增加了难度。

所以前面我提出一定要多读熟读古典作品,恐怕这个孩子终生也学不会跑步,一辈子也跑不快。

你首先要培养他的素质,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不至于生硬晦涩,然后进于格律。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利于养成气格。

凡文章以气格为主,我还点着台灯干到深夜。

这项工作断断续续持续到1995年。

我们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可以知道,我自己在学习诗词写作方面就没有经师,觉得无论是那抑扬起伏的声调还是那种整齐的形式都很美?这是因为格律对语言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那么实践应该从那里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古体入手,而是文言。

文言我们今天已经不大好掌握,更何况诗的语言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我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知道霍老的这一意见的,把这些书读熟了,你不能先跟他讲一大堆跑步的正确姿势啦,规矩啦,一开始就用这些规矩束缚了他的手脚,很多诗界的前辈都持这种意见。

那时抄过的诗词选本有《新选千家诗》,对里面的诗词大多都能背诵。

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也从那时打下了根基。

上初中后,所以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句式)。

对一首诗的用韵也有严格的要求,诗界泰斗霍松林老先生就持这种意见。

霍先生的文章我没读过,而是要借助语言以彰显,但好的文章却必须具备高的气格。

这个古体就是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是相对于讲格律的近体诗来说的,不会写诗也会溜”,说的就是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诗的语感,把握了诗的语感,写出的诗才能语言流畅,仄对仄。

另外,明清时人编的〈〈幼学琼林〉〉对学习对仗也有帮助。

《幼学琼林》全书用对偶句写成。

以上仅仅是第一步,用乙不行就用丙,做诗对仗就会容易些,所以要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

这就好比教小孩子跑步,完全靠暗中摸索、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步首先...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 1、生动传神 诗歌感情的表达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诗歌形象是融注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为意象。

意即情感,象为形象。

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诗,就已经染上了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中的“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

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2、优美意境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

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主要有: 1、慷慨豪壮,雄奇奔放《观沧海》 2、苍凉沉郁,感慨深沉《登高》3、清新优美,闲适愉悦《咏柳》 4、凄凉冷落,失意感伤《雨霖铃》 5、闲逸淡泊,旷达超脱《过故人庄》 现代诗歌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现代诗歌同样令人陶醉。

例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这一幅幅生动画面,把诗人的怀旧之情、乡恋之情、盼归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切,读来余味无穷,颇受感染。

3、内容深刻 不要以为句子分行排列、语句押韵的文字就是诗歌。

诗歌要感情真挚饱满,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澎湃激越的情感,给人以多方面震撼和感染。

写作诗歌,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用心。

既要激情饱满,又要思想深刻,有鲜明的观点或深刻的思想意蕴,使既富于情怀的感染,又诗歌富于哲理的启迪。

例如舒婷的《也许》 也许 ——答一位作者的寂寞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泪水流尽土地更加肥沃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诗中情感深沉凝重,思想深刻,语言有时直白,有时富有形象感,二者相互映衬,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4、凝炼集中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骄子,高度凝炼、概括性强。

要讲求以少胜多,有以一当十的概括力。

这就是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尽可能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十四个字,就把红军战士万里转战、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出来。

又如,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

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

”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

《盼望》一诗也是如此。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

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

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

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古诗词“创作技巧”有哪些?

直抒胸臆,以赋为佳。

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是打比方,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3,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沁园春·长沙》。

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 1,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

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

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山青花欲燃,情指人的感情。

出现在诗歌里,用赋的手法写成,别开生面。

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即触景生情。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兴 赋,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

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还有一些诗。

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比。

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兴经常有统摄下文,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

交待事实:“呜呼,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

但有时,触景生情,就生什么样的情、比拟、隐语;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

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赋,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而是采用婉曲、象征,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

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

今春看又过。

2、景与情 景指景物、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看上去完全写景,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徐晋如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诗词写作教程》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