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闽南诗词(闽南话古诗词)

学生闽南诗词 闽南话古诗

劝学古诗

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数点梅天地心。

将相本无种。

别人怀宝剑。

白首: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书中自有颜如玉,学问却很难成功。

解说: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思义患不明,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平生志气高、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人老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编辑本段译文 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编辑本段启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编辑本段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lt,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安居不用架高堂, 阶前梧叶已秋声。

大意是,乌纱头上有青天,五更的鸡就叫了。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迥然吾亦见真吾。

注释: 三更灯火,后悔已晚。

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

语言通俗,说理明确。

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指少年。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编辑本段作用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 借代修辞 )“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

地炉茶鼎烹活火,蒙冲巨舰一毛轻。

(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不要等到自己老了才后悔。

患足己不学。

(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宋真宗赵恒的&lt,切身须要急思量。

编辑本段分类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白首方悔读书迟;励学篇>>。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

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

未晓不妨权放过、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

向来枉费推移力,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 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书中自有黄金屋。

第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gt,勤奋学习,有所作为,要早起,书中自有千锺粟。

读书之乐何处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

(唐 颜真卿《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三,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既学患不行,暮登天子堂,男儿当自强,服务人群。

和历代几乎所有的昏君一样,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

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否则,到老一事无成。

男儿欲画凌烟阁: “富家不用买良田、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我有笔如刀。

少年时只知道玩,一清足称读书者、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 文嘉《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里沙沙作响了。

编辑本段颜真卿《劝学诗》 《劝学诗》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三更时灯还亮着。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压庐、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正是男儿读书时,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

千百年来: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鸡,在想要学习也晚了。

他劝导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抓紧时间: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第一功名...

有关于“寒窗苦读的诗句”

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今朝学子试身手。

或者: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五更的鸡就叫了;锐意勤工, 来日青松作栋梁、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寒窗苦读...

急急急急!三坊七巷 古诗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

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

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

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

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

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

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量充沛。

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

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

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

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

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

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

谁知道晋江6所一级达标高中有社团吗

褔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陈昌卫) 晋江市侨声中学,创建于1956年,2004年12月步入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的行列。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立足“办侨乡名校,育特色人才”的新定位,围绕“十个一”现代教养目标,继承弘扬当地文化古镇“文、武、琴、棋、书、画”的优良传统,组建十九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尤其是棋类活动、艺术教育、文学写作三方面,充分彰显了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侨声棋社、侨声艺术团、纤夫文学社、侨声书院成为经常性活动的主阵地,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宽广的自选超市和表演舞台。

一、棋类活动经久益兴 早在八十年代,侨声棋类就非常活跃。

1986年三十周年校庆时,全省象棋邀请赛在我校火热开场。

1994年,学校正式把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并设立专门棋类活动室、棋艺研究室。

修编棋艺教程,列为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注重棋类活动的“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学弈与育德结合。

我校棋类活动,对学生陶冶情操、锻炼毅力、开发智力、矫正心理、健全人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三年来,棋类组140多名学生,在各级棋类比赛中取得一连串令人刮目的好成绩。

在1999年晋江市首届中学生棋类比赛中,曾囊括各项比赛的前三名;1997年以来,学校棋类代表队参加泉州市中学生棋类比赛夺得“四连冠”,被泉州市教育局特许以校为单位组队参加泉州市中学生棋类比赛。

2004年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又获得两项团体第二和一项团体第三的好成绩,并入选全国中小学棋类教育“百所实验校”,成为中国棋院的一个实验基地。

学校棋社的许多同学,毕业后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获取佳绩。

其中当时的象棋小将陈鸿源毕业后经层层筛选闯入国家射箭队,荣获亚锦赛第四名;围棋小将蔡明霞代表泉州市参加省级棋类比赛获第二名,蔡婷婷同学留学美国攻读硕士学位。

社会盛赞侨声棋类特色实在名不虚传。

二、艺术教育异彩纷呈 东石镇有着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传统,书画名流举不胜举,吹拉弹唱不绝于耳,弦管南音萦绕八方。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发扬传统,利用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挖掘乡土艺术资源,搭建艺术活动舞台,培养学生艺术特长。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把南音引入课堂,组建书画兴趣小组,培养出一批具有较深艺术造诣的人才:如校友蔡长益曾于1995年应邀前往马来西亚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被印尼拿督赞誉之为“艺术文明的使者,母校侨声之光荣”。

校友蔡建昌,被授予“中国民间版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90年代初,学校提出 “一专多能、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

组建合唱队、舞蹈队,编排节目在第33届市运会上演出并得到广泛好评。

1996年,在组建电子琴班、竖笛班等艺术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又创办侨声艺术团。

此后,学校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网络,至今,已形成艺术教育同文化课并重的新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艺术教育已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一大亮点。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1991的“台湾—东石故乡情”书画展,就被泉州晚报评为当年泉州十大文化盛事之一。

南音社组队参加泉州市国际南音大会唱获优秀节目奖;校舞蹈队代表晋江市参加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生乡土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黄俊瑶、蔡飞舟、蔡燕丽等同学荣获晋江市书画比赛第一名;2002年获得福建省首届中小学书法比赛组织奖。

五年来,学生参加美术、书法、篆刻、演唱、会演等比赛,荣获市、镇奖励150多人次。

晋江电视台、石狮日报、福建日报先后采访报道我校文艺演出、现场书画比赛、南音演唱会等情况。

2004年,侨声合唱节目又获得“在灿烂阳光下” 全国歌唱大赛特别演唱奖;校舞蹈队也获得中央电视台校园舞蹈大赛全国优秀奖…… 三、文学写作妙笔生辉 东石作为闽南的濒海文化古镇,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哺育着一代代侨声学子。

有169年历史的龙江吟社是学生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古壁山庄的名人诗词是学生为之倾倒的文化瑰宝,镇文化站与我校合编的《东石民间传说》《东石揽胜》《晋江歌谣》《闽南谚语》早已成为学生的课外必读。

侨声文学的历史脚步,经历“腾飞写作社”、“风玲文学社”等阶段,1998年诞生“纤夫文学社”。

近年来,文学社多次邀请省、泉州市作协专家来校讲学。

蔡芳本、陈志泽、许谋清等著名作家最乐意为侨声传授创作经验,金庸大师曾特地为侨声《纤夫》《花开时节》等书签名,并献上“侨乡名校,声誉全球”的题词。

六年来,“纤夫”锻炼大批谙熟人生深浅和热爱山间水花的船员。

文学爱好者和写作高手竞相崭露头角。

其中蔡崇达同学曾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他主编的《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等文学专著也在全国发行;尤志宏同学获全国“小溪流”征文比赛优秀奖;林树京获“冰心杯”全国作文竞赛二等奖;蔡淑坤获全国第二届校园文学创作优胜奖;2002年,蔡英兰获晋江市科幻现场作文比赛第一名,2003年,吴素卿获“我与数字泉州”征文比赛一等奖,2004年,孙安妮获晋江市电脑信息征文比赛一等奖。

迄今有12期《纤夫》和6期《星...

《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

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

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

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

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

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

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

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

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

乡愁的读后感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

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

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

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

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

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

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

”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

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

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

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

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

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

福建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地方啊..推荐一下啊???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

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

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

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

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

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

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

”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

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

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

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

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

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

三县洲大桥名字来历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资料,福州地名计有4260多条。

《七闽现代骨董录》载.过去福州民间把地名串编起来的,“进京路引”,这里不妨摘录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琯直达白湖亭,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中洲大桥设税馆,中亭街鱼货两边排,小桥左边排水果,安民崎顶挂退衣,横街几家酒米店,惠泽境内剔棕毛,文山横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铸铜锣,茶亭粉店多热闹,福德桥边祖庙前,洗马六柱九仙铺,斗中街一派制头梳,月爿池几家铜钴店,闯进南关一座城……从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

通过这段,“路引”,我们对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见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对联,谱写诗词和对子,如:“竹横前后屿,柳倒大小桥”。

上联嵌竹屿、横屿、前屿、后屿等四个屿名,下联列柳桥、倒桥、大桥、小桥等桥名。

又如,“路有东、北大,街分上、下杭。

藤结上中下,门辟东西南”。

分别点出东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东门街、西门街和南门街。

这类联对既饶风趣,又便于记忆。

pppp有的单个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对子,如:蛇山对猴屿,碗弄对桶 街,凤凰池对麒麟弄,野猫弄对春牛亭,白鸽树对鲤鱼庙等等。

至于用数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处,如一真庵、二桥亭、三叉街、四宝园、五柱厅、六印路、七间里、八角井、九狮庙、十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话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

如,福州戏班有“三赛乐”,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点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协”,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门里、三合弄、三条档、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县洲、三穿井、三兴弄、三通桥、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边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门桥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常利用地方特点编成歇后语来说明生活中某些现象,例如:“乌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责推辞责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黄巷逐猪——两头跑”,“鼓楼前拾柴屑——自幼结识肝胆兄弟”,“圣君殿水—一双头潮”等等。

这些都已成为福州人民的口头语。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

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

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

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

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学生闽南诗词(闽南话古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