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成归来的诗词

学生学成归来的诗词

...里面学生很坏 来一个老师整走一个 后来有一个人 从少林寺学成回...

蜡笔小小生鬼灵精怪的小生(郝劭文饰)父亲娶了新妻子,小生因得罪了新妈妈而给父亲责骂,赌气离家出走。

小生游荡中认识了朴实憨厚的校工达叔(吴孟达饰),多番纠缠之下终获达叔收留。

达叔暗恋一名卖的盲女(朱茵饰),假充有钱人天天向她买送给她,心中希望能够帮她治好眼疾,却有心无力。

达叔任职的高中有一群顽劣的学生,换了多个老师都没法教得成,校长终于悬出五十万重赏徵求新老师。

因卖花女眼疾要五十万手术费,达叔遂和小生上乌龙寺学艺,以期练成金刚不坏身回来赚取重赏。

艺成回来后,果然把一众顽劣学生治得贴贴服服,校长遂答应申请那笔赏金给达叔。

学生阿武(金城武饰)因阿珍而与混混争执,达叔为帮他遂以催眠大法令阿武回到前世,变成李小龙打败混混。

怎料那混混是教育局长的儿子,校长怕招来事端,无奈只好取消达叔的赏金,解雇了他的职务。

小生见达叔失望,便带他回自己的家偷钱,可惜事败,小生掩护达叔带着钱走,自己给捉了起来。

达叔拿了钱给卖花女 作手术费,回到小生的家自首,才发觉小生的身世。

一天,达叔重临卖花女的街档,却发觉街档已不在了,变了一所新的花店,卖花女已经治好眼疾,在店里做事。

卖花女发现达叔,因其外表朴实误以为乞丐,突然从声音辨别出这就是自己的恩人,卖花女感激涕零。

达叔发现卖花女有了男朋友,无奈只好否认自己然后转身离开,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达叔无处可去,来到睡过的公园,工作被解雇,梦中情人另有新欢,自己失望无奈之余,突然看到小文。

达叔悲喜交加。

这对忘年的患难之交紧紧拥抱在一起。

离别祝福词句

“在小学、初中我们太嫩;在高中我们太忙;在大学里,我们学会融入社会、融入人群。

这时,我们才开始慢慢体会到分离那酸酸的不舍滋味。

几年的同窗生涯结束,细数一下,那真是一段不短的日子。

每天的聚首变成离别,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让我们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年少轻狂、沮丧与幸福的,就只剩下那一张张合照和溢满毕业情怀的留言册。

”——一大学毕业生语。

真诚的祝福 祝福语——留言册里最普遍的一族。

“幸福快乐”、“前程似锦”、“一路顺”……这些都是在大学留言册里最普遍的祝福。

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包含的却是一颗颗真诚的心。

正等待考研成绩的小甑留给要好的同学这样一段话:“毕业,其实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忙着考研、忙着找工作。

我们忙得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让大家坐下来,喘口气,聊聊大学的回忆与分离的不舍。

我们只有将千言万语包含在那一小段的祝福中。

面临离别,这时的祝福才是最真诚的。

” 记者点评:真诚的祝福包含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大学生们怀揣梦想各奔前程。

逗趣的玩笑 带点醋酸味儿,带点甜香味儿,有的祝福语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早日结婚生子”、“美女!记得粉不要搽得太厚。

”就是它们的代表。

发明人利用祝福语的形式来“损”人,受损者也还心甘情愿,奉上一张脸——让他“损”。

不过,这得要看对象。

“我一般只对好朋友开这种玩笑。

”高职毕业的小李津津有味地谈道:“当你在别人的留言册里这样写时,自己其实早就乐翻了天。

这样写的后果一般是,你在自己的留言册里,也得不到什么好评价。

”“不过隔个三五年再翻开留言册,你会想:我怎么交了这么一群损友。

” 记者点评:用幽默掩盖离别的酸楚,轻松的离别留言,将不时搅动五味瓶里甜甜的味道。

伤感的回忆 “一起同窗4年,我们争执过、怀疑过,也幸福过。

而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已成空。

”一段字迹娟秀,透露着伤感的文字印在一本桃红色的留言册里。

在刚刚毕业的小黄心里,“毕业是一件既幸福又不幸的事,幸福的是我们4年的学习终于结束;而不幸的是,朋友各奔东西。

有时真希望时光倒流,弥补一下大学时代的遗憾。

” 4年的大学生涯不一定都活得愉快、精彩,但“4年来天天相处的朋友,会离你很远很远,或许一辈子难得见面……”。

这样的留言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记者点评:懂得做人,懂得珍惜,才是真正的成熟。

大学生活虽然有遗憾,但从此学会不遗憾,才是真正的收获。

无语的空白 留言册中的这一页,除了姓名与地址,什么也没留下。

“我在别人的留言册里只写上通讯地址,其他的什么也没留下。

”刚踏入社会的小甚这样告诉记者:“太多的祝福话语说到底,只是一张纸而已。

我希望我留给朋友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我把自己留下来,留一个朋友给他们……。

”“大家有空多联系、多关心,友谊才不会变。

” 离得越远,思念越近,这便是永恒回首的惟一理由。

? 在怀念的季节里,请不要忘了我,就如同我时时没有忘了你一样。

?? 我默默地摘下圆月中的那金桂新枝,编织一个相思的美梦,遥寄给远方求学的你。

?? 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朦朦胧胧,潦潦草草。

不论是获得还是丢失,朋友都还要继续,让我们潇洒地挥挥手,不再回头。

?? 你我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却心心相连;你牵挂着我,我牵挂着你。

让我轻轻地对你说一声: “亲爱的同学,真的好想你!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你给予我的昨天,折迭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海洋上。

??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总叫人期待,期待一次惊喜的通话,一封意外的信件,一刻相聚的欢愉,一夕促膝的长谈,一束鲜花的清香 ……好友,我只期待着一丝喜悦来自于你。

?? 泥土把美丽丰富的色彩给了花朵,而保持着自己的质朴厚实 ——这无言的真诚所表示的情感,是最可贵的。

想念你,我的挚友 ……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在白天,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

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时间,在白天,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

?? 没有信的日子,如同一堆温柴,被回忆点着,一脑子的浓烟。

?? 再次伫立在窗前,却发现岁月匆匆,昔日那闪动的梦境竟如同暮秋里的残叶,在心中的湖泊中孤独地飘零。

?? 在这个多的季节里,每时每刻都在回忆你的,是我的心,还是担心那秋天的第一片梧桐叶会落在我的头上、肩上、手上和心上。

念不完你的名字,惦不完你的身影,说不尽对你的思念,忆不尽往日欢乐。

好友,我期待着你的来信。

?? 我珍惜人生中每一次相识,天地间每一份温暖,朋友每一个知心的默契;即便是离别,也把它看成是为了重逢时加倍的欢乐。

?? 思念,像一条流不尽的江河;思念,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思念,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朵;思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 ——愿江水、流云、花香、箫声,都乘着这淡淡的月色来到你的身边。

??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仍然看得见你那明镜般的心灵,感觉到你那柔丝般的温情。

?? 想你该在这暮色渐沉的秋夜,放一只小船,驶向我。

尽管我知道,该来的总会来,而不该来的,虽然说只有一步的距离,也不会来。

??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

杨振宁的事迹

杨振宁讲他的故事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2001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

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

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

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

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西南联大的感情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就是那场人类历史上野蛮血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这是一段令杨振宁,也是令整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耻辱历史。

烽火岁月里,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合肥经汉口等地到了昆明。

杨振宁在那里进了西南联大,那所在战时极负盛名的大学。

父亲也在那所大学任教。

西南联大由战前中国最有声望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了4年本科,尔后,1942年至1944年,还是在西南联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的是物理系。

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多为留学欧美归来的年轻博士。

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联大,最为成功的当推数学系,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数学教授是:陈省身,华罗庚和许宝路。

说到物理系的老师们,杨振宁的眉宇间更是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怀念之情。

那些当年亲手把他引入科学圣殿的业师们,都是中国物理学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杨振宁是一个非常念旧重情的人,对于他来说,师恩终身难忘。

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赵宗尧教授,80年代,他曾与国内的物理学界同行共同撰文,赞扬赵老师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还有吴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杨振宁的眼里,这两位老师当年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杨振宁在上大学四年级时,曾就毕业论文一事求教于吴大猷教授。

吴大猷当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群论在分子光谱学中的运用”,而分子光谱学正属于吴大猷本人当时的研究范围。

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这篇论文。

就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杨振宁第一次步入群论研究这一神奇之谷,群论在未来物理学研究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群论所展示的那种令人赞叹的奇特的美,在这位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此以后,杨振宁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与群论有关。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从事统计力学研究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日后的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杨振宁一生从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统计力学。

韩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杨振宁后来的事业,已被历史证明是超过了他的老师,但是,对他而言,没有这些优秀的甘为人梯的老师们,就不会有他杨振宁的今天。

师恩难忘哪!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

同年,清华公费...

杨振宁生平简介、主要成就及事迹

杨振宁讲他的故事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 2001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 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

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

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

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

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西南联大的感情链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就是那场人类历史上野蛮血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这是一段令杨振宁,也是令整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耻辱历史。

烽火岁月里,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合肥经汉口等地到了昆明。

杨振宁在那里进了西南联大,那所在战时极负盛名的大学。

父亲也在那所大学任教。

西南联大由战前中国最有声望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了4年本科,尔后,1942年至1944年,还是在西南联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的是物理系。

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多为留学欧美归来的年轻博士。

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联大,最为成功的当推数学系,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数学教授是:陈省身,华罗庚和许宝路。

说到物理系的老师们,杨振宁的眉宇间更是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怀念之情。

那些当年亲手把他引入科学圣殿的业师们,都是中国物理学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杨振宁是一个非常念旧重情的人,对于他来说,师恩终身难忘。

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赵宗尧教授,80年代,他曾与国内的物理学界同行共同撰文,赞扬赵老师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还有吴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杨振宁的眼里,这两位老师当年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杨振宁在上大学四年级时,曾就毕业论文一事求教于吴大猷教授。

吴大猷当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群论在分子光谱学中的运用”,而分子光谱学正属于吴大猷本人当时的研究范围。

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这篇论文。

就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杨振宁第一次步入群论研究这一神奇之谷,群论在未来物理学研究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群论所展示的那种令人赞叹的奇特的美,在这位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此以后,杨振宁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与群论有关。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从事统计力学研究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日后的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杨振宁一生从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统计力学。

韩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杨振宁后来的事业,已被历史证明是超过了他的老师,但是,对他而言,没有这些优秀的甘为人梯的老师们,就不会有他杨振宁的今天。

师恩难忘哪!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

同...

毛泽东的老师哦?是谁?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

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

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 教育。

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

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

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

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

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

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

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

毛泽东领会得很快。

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方面的教导。

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

临行前舅父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

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他常借图书报刊给他。

1910年秋,父亲决定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文正莹会同毛泽东的几位老师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

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常住在外婆家受到悉心照料,母亲去世料理后事等都是舅舅妥善办理的。

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文正莹一家被列为“匪属”屡遭缉捕。

1929年2月,军阀许克洋将文正莹抓获,严刑拷打,逼他声明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招供甥媳杨开慧的下落,均被他严词拒绝。

后经地下党组织发动湘乡各界乡绅联名作保,他才得以获释。

文正莹回家后就重病不起,于同年6月27日去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才从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

他十分悲痛,立即回了一封长信,其中说道:“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八舅父一家甚为关怀。

他曾6次邀请表兄文运昌进京。

毛泽东动情地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

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父亲将8岁的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送入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塾师是邹春培。

邹塾师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他则称毛泽东“石三讶子”。

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

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早就会背诵了。

他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他教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

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叫先生省心。

有一次邹先生外出,给学生们布置了背书的作业。

一个多小时后,邹先生回到私塾看到空无一人。

过了很久,学生们才一个个水淋淋地回来了。

邹先生知道这一定是毛泽东带头游泳去了,便严厉责问他,却遭到顶撞。

毛顺生知道后要毒打他,他离家出走了三天。

经过这次“斗争”,父亲对他的态度变温和了。

一次,毛泽东又带头淘气,这次邹先生没有体罚他,而是罚他对对子。

先生出上联“濯足”,毛泽东不假思索,立即对以“修身”。

先生不禁连连点头。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

邹春培感到自己已教不了毛泽东,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

”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新中国成立后,当毛泽东得知邹春培已经谢世,他十分怀念,曾三次给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

1951年9月,他邀请邹普勋进京,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

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

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

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

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

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

但他...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老师叫什么

(1)毛泽东的老师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

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

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 教育。

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

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

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

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

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

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

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

毛泽东领会得很快。

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方面的教导。

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

临行前舅父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

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他常借图书报刊给他。

1910年秋,父亲决定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文正莹会同毛泽东的几位老师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

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常住在外婆家受到悉心照料,母亲去世料理后事等都是舅舅妥善办理的。

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文正莹一家被列为“匪属”屡遭缉捕。

1929年2月,军阀许克洋将文正莹抓获,严刑拷打,逼他声明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招供甥媳杨开慧的下落,均被他严词拒绝。

后经地下党组织发动湘乡各界乡绅联名作保,他才得以获释。

文正莹回家后就重病不起,于同年6月27日去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才从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

他十分悲痛,立即回了一封长信,其中说道:“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八舅父一家甚为关怀。

他曾6次邀请表兄文运昌进京。

毛泽东动情地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

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父亲将8岁的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送入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塾师是邹春培。

邹塾师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他则称毛泽东“石三讶子”。

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

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早就会背诵了。

他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他教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

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叫先生省心。

有一次邹先生外出,给学生们布置了背书的作业。

一个多小时后,邹先生回到私塾看到空无一人。

过了很久,学生们才一个个水淋淋地回来了。

邹先生知道这一定是毛泽东带头游泳去了,便严厉责问他,却遭到顶撞。

毛顺生知道后要毒打他,他离家出走了三天。

经过这次“斗争”,父亲对他的态度变温和了。

一次,毛泽东又带头淘气,这次邹先生没有体罚他,而是罚他对对子。

先生出上联“濯足”,毛泽东不假思索,立即对以“修身”。

先生不禁连连点头。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

邹春培感到自己已教不了毛泽东,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

”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新中国成立后,当毛泽东得知邹春培已经谢世,他十分怀念,曾三次给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

1951年9月,他邀请邹普勋进京,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

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

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

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

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

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

如何看待大量公派留学生学成不归的想象

春水简介 《春水》是《繁星》的兄弟篇,由182首小诗组成。

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讲述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繁星简介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

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

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

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

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编辑本段]冰心生平 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孕育了他,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谢婉莹的笔名之所以取冰心因为1919年,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两个家庭》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

据冰心表示,“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

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

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 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

”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

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

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

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

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

作家简介: 冰心(1900—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

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

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

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

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

日本是如何向中国学习的?

汉代以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主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从赴日中国人那里得到先进的技术文明。

汉代以后,日本开始派人到中国主动学习先进文化。

中国后汉时期,日本进入奴隶社会,并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邪马台”为日语“大和”的音译)。

根据《魏志·倭人传》记载,邪马台国“本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我国打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

后汉末年,中国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卑弥呼多次派使节前往魏国风险“生口”(奴隶)、倭锦等供品。

对此,魏明帝下诏书予以嘉勉称“汝所在逾远,乃前世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还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予金印紫绶。

以卑弥呼为起点,中日两国从此开始出现官方往来。

到了唐朝日本学习中国的热潮逐渐高涨,当时的中国拥有辽阔的疆土,国力鼎盛,在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古代国际关系的中心,呈现出万邦来朝的局面。

出于对中国大唐先进文化的仰慕和渴求,为了求的推动本民族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治国经验,日本曾在唐朝时期一次次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及僧人被通称为遣唐使。

其实,早在隋朝时日本就开始派遣遣隋使,但是次数和人员不多。

到了唐朝,日本来华使节和留学生急剧增加,其数量和频繁程度可谓空前绝后,达到历史顶峰。

究其原因不仅是唐超开过之后国力空前鼎盛,威名远播,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历史发展恰处于奴隶社会区趋于解体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权者急需学习引入中国当时还很先进的封建社会体制,以加速本国的建设,建立和强化中央集权。

公元623年即唐超建立后不久,访华归来的日本药师惠日等上奏天皇说:“大唐国者,法事备定,珍国也,长须达”。

惠日的上奏促使日本天皇下定决心派出遣唐使,并把派遣唐使一事视为事关国家兴衰的战略举措予以高度重视。

派遣的使团成员一般都是上层贵族和有学问造诣的人,使团经费以及乘坐的船只都由朝廷拨付经费、专门督造。

经过几年精心准备,公元630年日本第一个遣唐使团出访中国。

此后绵绵不绝先后达18次之多。

到唐朝后期,日本已尽得唐文化的精髓,逐渐失去了越海求学的热情,同时出示中国所需要的巨额费用也使日本朝廷财政吃紧,这样遣唐使的派出便无疾而终。

遣唐使的经历如一首万行史诗,反映了大和民族强烈的求知欲和不畏艰险的冒险精神。

中日两国素有一衣带水之说,以现代眼光来看不过四、五百海里的距离,一两天的路程,算不得遥远,等谈不上艰险。

但是,当时的日本虽为海洋国家,造船航海技术却非常简陋。

据史料记载,日本的使唐船舶不过是把大树锯成方木之后,用铁片连在一起,木缝之间塞上一种细草。

整个船舶既无铁钉固定,更无桶油等物密封,而且船底也不像是现代海船那样成V字形。

这种船舶防漏性能很差,不能劈波斩浪,一遇大风大浪很容易解体或倾覆。

不仅如此,由于不了解海洋潮流和信风的规律还常常遭遇顶峰逆流,导致迷航、翻船,而且长期在海上漂泊,还要忍受严酷的生存条件,许多人由于饮食失调、酷热冷雨而换上疾病不治身亡。

所以,每一次处世唐朝都是生死难料,一入大海,就像走向战场,要于惊涛骇浪搏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18次使者中,有6次遣唐使全军覆没葬身于大海,有2次遭遇船难,只有部分人侥幸回国。

航程之艰险,可举日本古籍《续日本纪》关于第10次遣唐使遇难经过为证:公元777年,日本第10次遣唐使团在完成出使任务后,从中国长江口入海踏上回国的旅程,搭乘使船的还有唐超派出的使节。

惹人注目的是船上还有一位名叫喜娘的少女——客死中国的第9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和唐女所生。

在船航行到东海将近日本时,突然遇到疾风大浪,使团的三艘船舶沉没两艘。

包括中国使节在内的20多人葬身鱼腹,喜娘及其余人员只得将船上物资全部抛入海中,在海上漂流6天6夜,粒米未进,侥幸回到日本。

作为中日友好的结晶喜娘九死一生方回到亡父的故土,收到包括日本天皇在内的隆重欢迎,写就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遣唐使旅途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绝大多数遣唐使都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往往能前赴后继不绝于途。

因此,当时日本人往往把遣唐使出行视为英雄所为、悲壮之旅。

每当任命遣唐使时,天皇都要率文武大臣举行召见、赐节刀等仪式,然后赐宴赋诗践行。

例如日本孝谦女天皇时期给遣唐使践行时,上至女皇下至大臣都赋诗话别,其中一首写到“此行唐国去,事毕自归来。

威武英雄业,平安奉酒杯”,遣唐事业之伟溢于言表。

这些遣唐使回国之后,带回大量唐朝的文化典籍、科学技术,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遣唐使还得到日本朝廷的重用,进入权利中枢,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封建改革。

其中遣唐使吉备真备作为遣唐使中的翘楚,回国后不久被孝谦女皇所赏识,受命教育皇族《礼记》、《汉书》,成为女皇的宠臣,对儒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不避艰险到中国的日本使者和留学生,唐帝国基本上持欢迎态度,对日本使节和留学生都赏赐甚厚。

个别日本人来华...

学生学成归来的诗词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lljyj.com/ainfo/19391.html